2014-05-12

2.5K

【搣時札記】當「乜太」變成「乜乜媽咪」


小學同學聚會,其中一個為我們津津樂道的笑話就是某同學有天放學遇見了一位姓錢的同學及她媽媽,於是禮貌地打了個招呼:「你好,錢太!」錢同學立即大驚:「你為甚麼知道她叫錢太?」

 

學生時代看見誰的媽媽,就稱呼對方甚麼太,是常識也是禮貌,但這個「常識」在我出來工作後受到嚴重衝擊。第一次跟家長聯絡,我就被同事提醒那位家長已經離婚,不要稱呼她做甚麼太。此後我發現班上三十多人,基本上沒有誰的媽媽能稱為太太,漸漸地我習慣了只稱呼對方為「某某媽媽」,有同事就試過稱呼對方為「某太」,被對方提醒,場面非常尷尬。更複雜的時候,是對方根本不是母親,而是姨姨、姑母之類的人物。在我的學校,家校聯絡是很平常的,所以我同時要記住班上三十多人的家庭狀況,以及跟對方家長聯絡時的稱呼。

 

一個稱呼上簡單的改變,反映的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我們社會的家庭倫理關係在這十數年間變化非常大。父親及母親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有相同亦有不同的地方,是缺一不可,對少年人的成長及人格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現在我們社會的年青人,家庭破碎,對他們自己,對他們未來的家庭及對我們未來的社會,到底會有少影響?

 

曾經遇到一個學生,低年級的時候已比我高,但在老師同學面前總是低著頭。有天他媽媽向我投訴她已買了個電動剃鬚刀給兒子,可是兒子就是懶得利用。細問之下發現這位學生根本不會使用剃鬚刀,他的媽媽未曾經歷過男性的青春期,不知道應該教自己的兒子學會些甚麼。我又遇過有朋友在青春期胸部發育的時候,爸爸帶她到跌打醫館,說是女兒關節扭傷了,所以胸口一直酸痛。幸得醫館老闆娘提醒,才不致搞出一個大笑話來。

 

生理問題還可以惡補常識,那麼孩子的心理問題呢?時常有家長跟我哭訴,自己雖然是單親的,但自問已給予孩子雙倍的愛去彌補。其實那是不一樣的,父愛就是父愛,母愛就是母愛,你給予雙份、三份甚至四份都好,你給予的只是母愛,你的孩子仍是缺乏父愛。

 

今年是「國際家庭年」二十週年,「國際家庭年」的訂立是要關注現代社會的婚姻及家庭的轉變,鼓勵政府制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鼓勵婚姻及以愛去建立及維繫家庭,令孩子能健康成長。這對我們社會有很深的影響,因為這些孩子正是我們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人格及價值建立得如何,我們的社會也為如何。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收衫發現「14粒」?臭屁蟲產卵季 發現蟲卵之正確處理方法

最強幼稚園畢業旅行 老師帶團「東京大阪7日遊」爸媽猶豫:有點擔心!

懷孕5周 老公卻不想要BB企硬稱:如果勉強要我唔會理任何嘢!

【虐兒事件】5個月大男嬰疑遭保母虐待 頭部骨折命危 涉事保母辯稱:他自己撞到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