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受感染 有機會腹瀉20次
3劑疫苗有助預防輪狀病毒

父母來說,最心痛的莫過於家中幼兒生病。在香港,每年就有逾2,000名5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此入院,幾乎所有兒童都曾於5歲前感染過輪狀病毒。兒科專科醫生溫希蓮表示,此病毒早於1973年便首次被確定為引致幼兒嚴重腸胃炎的原因之一。兒童出現嚴重嘔吐及腹瀉時,除可能是腸胃欠佳,也有可能是輪狀病毒所致,它不僅類型繁多,也會因應地區與季節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流行型號。根據三間醫院於2004至2007年間的數據,

本港以G1、G2、G3及帶有P8的G9型號最為常見,共佔整體輪狀病毒入院個案約98%。

狀病毒的初期症狀,與一般的腸胃炎十分相似,導致不少因延醫而致併發症的個案。它的潛伏期為1至3日,主要病徵包括發燒、嘔吐和水狀腹瀉,一般會持續3至7日,腹絞痛也是常見病徵。健康人士患上輪狀病毒腸炎後,大多可自行痊癒,惟嬰幼兒感染後可能會出現嚴重脫水等併發症,嚴重症狀可持續9天。超過三分一的嬰幼兒會出現高燒,更有嬰幼兒會於一日內出現嘔吐及腹瀉超過20次的嚴重情況,令父母與幼兒均飽受煎熬。

幼嬰無辜受腹瀉困擾

希蓮醫生指出,曾見過一名僅5個月大的嬰兒,初期出現痾嘔、發燒的症狀,家長誤以為屬一般腸胃炎。數天後寶寶尚未退燒,才憂心忡忡地按醫生指示進行多項身體檢查,期間四處奔走,經一段時間後才確診屬輪狀病毒感染,不僅令該名小患者連日飽受疾病困擾,父母亦身心俱疲。也曾見過有幼兒因嚴重痾嘔而抽筋,結果須入院吊鹽水以紓緩病情。

狀病毒的傳染性頗高,它可經由患者的糞便、受感染的物件等渠道傳播,加上幼兒衛生意識不高,溫希蓮醫生強調,此病易於幼稚園、托兒所等場所爆發,秋冬更是高危季節,

家長須特別留神。病癒後,患者不會產生終生免疫,但再感染時病情會較輕微。不過,現時並無任何特定藥物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醫生僅能紓緩患者症狀,如以靜脈注射補充流失水份及電解質等,故建議家長應小心預防,包括勤洗手、保持家居清潔等,也可考慮為子女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對抗病毒,3劑疫苗覆蓋香港常見型號

2014/15年輪狀病毒流行季節期間,中文大學進行過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6間醫院,逾400位年齡介乎30天至5歲以下患嚴重腹瀉的兒童個案數據,發現輪狀病毒疫苗能幫助預防9成港童感染入院的個案。現時巿面上有兩種口服疫苗,一種需服食2劑,涵蓋1種輪狀病毒。另一種則需3劑,涵蓋5種輪狀病毒,分別為G1、G2、G3、G4及P1A(P[8])#型號,針對香港常見型號而提供直接保護1,2,有助寶寶產生多種抗體,對抗不同型號病毒。至於服用疫苗的副作用,常見有腹瀉、嘔吐、發燒及中耳炎,若嬰兒對疫苗成份過敏,則不宜服用。

希蓮醫生提醒父母,必須於寶寶出生的6至12周內安排接種第1劑疫苗,並可於6個月大的感染高峰期前完成3劑疫苗,讓子女獲得全面保護。此疫苗可與部分嬰兒疫苗同時接種,有意為子女接種的家長,不妨向你的兒科醫生了解進一步詳情。

3劑輪狀病毒疫苗建議接種時間表:

第一劑:6-12週歲*

第二劑:10-22週歲

第三劑:14-32週歲

*溫醫生提醒,家長應該在嬰兒初生6-12星期安排接種第1劑疫苗,以免錯過接種時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