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6

9.1K

家長群組





兒子的幼稚園由K1開始就有一套特別的方法的訓練學生。他們不像其他學校般設有手冊讓家長每天跟進小朋友的功課及學習情況,而是由老師口述要帶要辦的事情,然後由小朋友自己回家跟爸媽交代。

 

這些待辦事情的種類層出不窮,有時是一本書,有時是一款食品,有一次甚至是一小袋麵粉。兒子是個頗心散的小朋友,最初的一年甚少回家交代這些代辦事情,見到學校日常的照片及從其他家長口中知道各種活動,才知道兒子一直沒辦好任務。經過一段時間後,兒子開始習慣這種學習模式,也意會到帶回校的物品有它的用途,於是開始會回來交待明天要帶什麼。雖然有時是有上床的一刻才告訴我,害的急急忙忙地張羅,但總算是盡了他應盡的責任。現在兒子已經能清楚說出學校發生的事,老師給他們的任務等等。

 

這個教學策略也是對家長的一種信任訓練。我們起初對兒子告訴我們的事情半信半疑,要求帶一本圖書還能置信,但有一次要求帶在旅行中買的文具,甚至是一袋麵粉,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問完又問,想弄清楚是不是真的。後來我們也習慣了這種事情,就什麼東西都讓他帶。雖然有時帶錯了,或弄錯了日期,不過大多數是帶對了,我們對兒子回來告訴我們的事情也越來越有信心。

 

自從手機成了每人的必需品,WhatsApp 等社交工具成了大家主要的溝通渠道,就出現不少家長群組。有些家長群組是家長自發成立的,也有些是學校要求班主任開設的,目的是讓家長及學校有更好更即時的交流。可這就害學生不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了。老師交代學生的事情,家長在群組中再問一次,即使學生向家長交代得不清楚也沒有後果,結果學生不能養成對自己負責任的品格,家長也選擇每事向老師求助,而不是相信兒女回來交代的事。最後變成小至交通告請病假等等瑣事,大至宿營內24小時直擊及遙控子女,兒女只是負責讀書及參加,其他的事一概學不曉。

 

這種家長群組也害苦了另一群人,就是參與其中的老師。不是每個老師都享受跟家長在網上溝通,也不是每個老師都希望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回覆家長的發問。有次跟一位老師朋友聚會,席間他不時低頭回覆短訊,談到好笑的事情時又被迫停下來再看手機。我們取笑他成了低頭族時,他苦笑說那是跟家長的對話,沒完沒了的,當時已經是晚上十時了。

 

「你看了不回便可了。」有人提議道。

 

「當短訊的右下角轉成兩個藍剔時,你就會很容易變成一個只看不回的無禮罪人。」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36歲二寶媽罹患腦癌終不敵癌魔逝世 留下最後遺言給孩子:謝謝你們讓媽媽這麼幸福!

【熱心老師】暖心英文老師用meme貼紙批改試卷:希望引起學生們嘅興趣!

【難產】女嬰肩膀卡住36小時生不出導致中風兼腦癱 39歲難產媽患創傷後遺症

老公疑與女兒幼稚園老師出軌 三孩港媽︰「我應該同學校講?」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