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陳國賓 Leslie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系,其後轉往英國列斯都市大學進修醫療營養學,正式成為註冊營養師(英國),並考獲澳洲西悉尼大學基層健康護理碩士學位。
無論日常對飲食有多隨便,由懷孕那天開始,媽媽都會變成驚弓之鳥,對所有放入口的食物都謹慎起來,就算是用來煮食的廚具是什麼物料、塗層亦十分講究。早前有報導指易潔鑊塗層會釋出致癌物,跟着大家都跑去買個生鐵鑊以求自保,皆因鑊底塗層吞下肚就會被身體吸收,最終影響胎兒健康,所以食材以外,煮食用具的安全性亦被受關注。
媽媽選生鐵鑊的另一個原因是聽說生鐵鑊在煮食時會釋出鐵質,有助身體補充營養,但實際上生鐵鑊能釋出多少有用的鐵質是個疑問,煮酸性食物時溶解出來的鐵質或會較多,但日常煮食未必能帶來多少有用的鐵質;更何妨過量的鐵質反會影響其他礦物質吸收,因此無論是否懷孕,飲食上的鐵質補充都不可求多,而是要注重飲鐵質能否被身體吸收、應用。
說到鐵質,作為媽媽的該不會感到陌生,鐵質是胎兒發育所需的主要營養素,鐵質充足亦有助提升孕媽媽的免疫力,孕婦在懷孕期不能隨便食藥,因此病起來都是靠自己撐過去,若果營養不足引致免疫力下降,生病時就更要吃苦。有趣的是,鐵質對女性是極其重要的營養素,但粗略估算,成年女士最少有四成是飲食缺鐵,加上懷孕後額外50%的鐵質需求,懷孕期缺鐵的嚴重情況可想而知。
或許孕媽媽都意識到鐵質對胎兒發育,以及懷孕期補鐵的重要性,但孕媽媽對懷孕期補鐵卻感到進退兩難。最直接的補鐵方法,當然是進食含豐富、同時易於吸收的鐵質,例如來自紅肉的鐵質,但不少孕媽媽都嫌牛肉「有毒」,或基於上一輩的飲食禁忌而不敢「犯險」,若果選吃堅果、種子等植物鐵質,又覺得煮食、處理甚為麻煩,更怕多吃堅果會吸收大量脂肪,而植物鐵質的吸收比率大約只及動物鐵質的一半,因此要吃的份量一定不少。
孕媽媽或會收到醫生、營養師的建議,在懷孕期進食含鐵質的補充品,但進食後又怕腸胃不適,甚至引起便秘,所以俗稱「鐵丸」的補充劑最終仍是在家中封塵。實際上,進食含鐵補充劑後出現腸胃不適並非心理作用,當中更有媽媽誤以為服用後不適是晨吐一部分。傳統的鐵質補充劑成份為硫酸亞鐵(Ferrous sulphate),其水溶性本來就不高,因此服用後不易被人體吸收,殘餘在腸道的鐵質會刺激腸道造成惡心、反胃,甚至是腸道發炎。懷孕期腸道蠕動較慢、排便較少,本是讓身體爭取更多時間吸收食物的養分,但過量鐵質會擾亂消化道的益菌平衡,令孕婦便秘情況更為嚴重,所以孕媽媽望鐵丸而輕唉是情有可原。
要減輕鐵質補充品帶來的副作用,孕媽媽可選用含甘胺酸亞鐵(Iron
amino acid chelate)的補充劑,其溶水性較高,亦較易被腸道吸收,減少鐵質殘留在消化道的機會。另外,家長亦可服用含葉酸的鐵質補充劑,又或是隔日服用鐵質補充劑,都可減低消化道不適及便秘等副作用。鐵質是胎兒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環,孕媽媽必須有智慧地選擇補鐵的方法,在攝取營養的同時,盡量減少對母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