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都想小朋友成為一個懂得分享的人,然而「分享」這個抽象的概念,難以用書本和文字來說明,最好的方法是透過日常生活與人接觸,真正實踐出來,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印象,真實地與人接觸、探索世界,更是快樂成長的重要因素。
小朋友未足一歲時, 會較肯「分享」,當父母跟他們玩「畀畀」遊戲時,不管父母送他們甚麼物件,只要說出「畀畀」,小朋友都很願意將物品交回父母手上。而當小朋友慢慢成長至18至24個月大,「畀畀」遊戲逐漸變得頻密,小朋友玩的時候樂在其中,即使那件物件是自己的也願意送給別人,這種無私分享,通常是透過群體活動慢慢培養。
但當小朋友到了2歲,開始明白「擁有權」這概念,知道哪些物品屬於自己、哪些物品屬於別人,可能會開始抗拒分享,同時他們亦會明白到不能強迫他人與自己分享物品。如你的BB剛好在2歲或以上,教導孩子分享時,記住留意以下兩點:
1. 分享不能強迫
教導小朋友「分享」的首要關鍵是絕不能強他們分享,尤其在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玩具時,突然要奪走他們的快樂,這是一個相當不愉快經驗,只會讓小朋友把「不快樂」與「分享」關聯起來。
2. 教導孩子等待
有時候小朋友可能想玩其他人的玩具,但其他小朋友未必願意立刻讓給他玩,由於2歲至5歲的小朋友仍未學懂得控制情緒自,當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時可能會大吵大鬧,這時正是一個好機會教導孩子等待,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若小朋友們真的因為爭玩具起爭執又怎辦?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小朋友才是玩具的擁有者,以鼓勵方式讓他們決定何時玩夠,而 當他們玩夠時,可以向他們解說, 提醒有其他小朋友正在等待,令他自己意識到其他人的心情。
想小朋友透過與人相處學會分享?一齊跟依位媽咪學下啦!
請緊貼牛欄牌網頁及Facebook專頁,了解更多讓孩子吸收美好大世界的資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