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非凡兒童?
社工Natalie分享心得:細心觀察天資與興趣
Posted on May 15, 2018
「父母必須敏銳觀察孩子的熱情與興趣,才能幫助他發展專長。」Natalie從前是一名專責家庭教育及輔導的社工,生下女兒後,決定轉為全職媽媽,全天候陪伴女兒成長。Natalie的女兒兩歲半已經能夠與成人對答如流,甚至能運用以往聽過的詞彙,自行創作出嶄新的故事。但Natalie自言從未催谷,一切以孩子的熱情和興趣為先。她在囡囡9個月大時開始講故事給她聽,起初囡囡聽一會兒便喪失興趣,Natalie亦點到即止,待囡囡想聽的時候再說,後來囡囡1歲半左右開始迷上聽故事,試過同一本故事書要Natalie足足說60遍!

細心觀察 抱持開放目光

Natalie認為父母陪伴孩子時,必須細心觀察,時刻留意孩子的專長:「很多家長陪伴子女的時候都心不在焉,甚至直接低頭玩手機。如果從小朋友的視覺出發,父母人在心不在,其實是一種傷害。」

Natalie建議家長發掘孩子的天資時,應抱持開放目光,理解有些專長並非一定與職業掛勾:「不少家長傾向將小朋友的專長套用於職業,例如小朋友擅長運動就以為他會當運動員,但其實專長是一種能力,小朋友可能擅長系統整理,喜歡把家裏的物品收拾整齊,又或者經常在同輩間充當『和事佬』一角,普遍家長容易忽略這類技能,未有予以承認並稱讚,結果讓孩子的潛能白白流走。」

接受孩子的天資有其時間表

除了要時刻留意孩子的能力,家長亦要學習接受孩子的天資有其時間表。說「要學習」一點也不誇張,哪個家長能不擔心自己的孩子?Natalie作為家庭教育專家可謂身經百戰,但作為人母卻算是「新手」,她笑言亦曾因為擔心女兒發展遲緩而緊張兮兮:「我女兒的語言發展其實並非特別早,她1歲前的發展一直比其他同齡小朋友落後,我曾想過要讓她接受言語治療,又擔心她可能有特殊需要……」後來Natalie慢慢認知到,這個階段的小朋友發展速度存在很大差異,於是就沒有再刻意強迫囡囡開聲說話,反而改為轉換自己說故事的方式,以保持囡囡對聽故事的興趣。

為了訓練囡囡多運用創意,同時學習更多詞彙,Natalie說故事的方式非常多變,有時候會依書直說,有時候會以囡囡的日常生活配搭書中圖畫,創作能讓女兒有代入感的故事,亦會問女兒一些圖畫以外的問題,讓女兒多思考、多想像、多運用詞彙,「我非常享受和女兒閒話家常,一來本身我自己喜歡聊天,二來不少研究也指出,閒話家常有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

囡囡在兩歲左右開始,言語能力突飛猛進,令Natalie的憂慮一掃而空,她寄語家長毋須過分擔心子女的發展速度,只要在合適的時間,孩子自會發揮其學力:「曾有報道指有人24 歲才開始學彈鋼琴,但仍能於一年內考獲八級,證明專長發展不受年齡限制。若家長過分擔心,甚至將擔心傳給小朋友,令小朋友自覺平凡,失去自信心,反而會弄巧反拙。」

提供資源和自由 激發孩子學習力

當發現了孩子的能力所在,家長一定要給予空間、自由和資源,讓子女盡情沉醉練習。然而,在教育制度的巨輪下,單是應付日常的課業,已足以令孩子喘不過氣,又何來時間發揮課外興趣?對此,Natalie認為確實需要家長付出勇氣去配合:「始終在教育制度底下,總以讀書為優先,興趣排在後面……雖然我尚未進入這個遊戲,但我有信心,亦會不斷提醒自己,如果小朋友真的有興趣,便讓他自由去做,別讓讀書扼殺了讓孩子一展所長的機會。」事實上,曾有不少研究指出,小朋友其實只要能夠發展一個專長,其他方面的平均值亦會有一起提升,因為他從自己擅長的才能中獲得了自信,並將這份信心用於其他事情上。

以孩子的熱情為先

Natalie計劃在囡囡3歲開始,為她報讀不同範疇的興趣班,擴闊她的眼界:「如果甚麼也不做,她不會知道這世界有甚麼選擇。試一段時間後再問她的意願,看她對哪方面最感興趣,便讓她繼續發展。」她提醒家長千萬不能催迫,否則可能會令小朋友因為不擅長而有挫敗感,結果對學習失去興趣。

她建議家長培養孩子的專長時,以孩子的熱情為首要條件:「我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特的過人之處,而家長能做的就是細心觀察,再為孩子提供資源,讓他自由發展與學習。」

千里馬終需伯樂扶持,天資再聰穎的孩子,也需要家長的細心發掘,再耐心提供最合適的資源和自由發展的機會,助孩子充分發揮學習力,方能在人生的跑道上,快馬奔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