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長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大宅

積分: 3713


1#
發表於 05-6-28 23:13 |只看該作者

減少兒童侵略行為

孩子的侵略行為
兒童好鬥與叛逆,行為霸道,好欺負別人,一般可視為侵略行為. 不當的情感教育會強化孩子的侵略性(侵略行為).故情緒教育和情緒智慧(Emotional Quotient)的培養是很重要的.

不少追蹤調查發現好勇鬥狠的孩子最容易輟學,也最可能在31歲之前犯罪. 而且這種侵略性格有代代相傳的傾向,這些人的孩子在小學中的表現與其父母如出一轍.

姑勿論生理遺傳的因素,侵略性的人成為父母後,往往將家庭變成學習侵略行為的補習班. 他們的父母採取的往往是獨裁高壓的管教,輪到他們當父母時便承襲這一套方式,跋扈的小女孩長大後同樣變成嚴懲重罰全憑喜惡的母親.

這類父母儘管對孩子非常嚴厲,但大多數時候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卻毫不關心. 小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將父母的侵略模式帶到學校,遊樂場,甚至一生相隨.

這類父母管教的方式全憑喜惡,心情不好時做錯小事也嚴格管教,通常不是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是父母情緒的發洩. 這種管教的方式最易令孩子產生無用和無助的感覺,並無所適從,彷彿隨時可能有禍臨磧. 如果我們從家庭背景來分析,這種孩子的好鬥與叛逆其實是家庭負面教育的惡果. 最令人擔憂的是,商種家庭的經驗在孩子幼年便會烙下傷痕,對孩子的情感生活造成負面的衝擊. 因此,要減少兒童侵略行為,家長必須不斷自我完善,以身作則,慎選管教策略,免禍延子孫.

此外,大眾傳媒亦會推波助瀾. 人只要通過觀察就能學得新的攻擊技能. 觀察還能使人認識到攻擊性行為可能的後果. 因此,兒童即使不直接參與暴力和傷害活動,也可以通過傳媒和電子遊戲機觀察他人的暴力和傷害行為,而得知這些行為的可能結局並加以模仿,於是兒童侵略行為變本加厲.

疏泄挫折引起的衝動
根據"挫折 -- 攻擊假說",控制和消除攻擊行為的關鍵在於疏泄挫折引起的攻擊衝動,以及減少外界環境的攻擊導火線. 用改變環境的方法來糾正攻擊行為,可集中於個人,群體,學校或整個社會.

改變個人行為中的攻擊性方式,第一步是對引發攻擊性行為的環境進行仔細觀察,以便找到引起攻擊行為的因素,從而了解這種行為的制約或強化方式. 對某些孩子用暫停的方法來減少攻擊行為比懲罰更為有效. 還有,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在認知發展方面有欠缺. 因此,在採取制上傷害行為的措施時,可進行語言訓練和維持社會安定的補償性技術訓練(例如義務幫助其他小朋友做些工作,收拾物件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在社會傳媒更大的範圍內進行制止攻擊行為的嘗試,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減少暴力影視節目,家長教師應共同努力使影視節目成為一種維護社會穩定性的社會教育手段.
[img align=left]http://onfinite.com/libraries/487250/185.jpg[/img]我愛小端宜 :-D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