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連著這星期有二部具名編劇、大咖的新韓劇上檔。一部是正在往大咖之路的新演,在名編洪氏姐妹的保送下的『心情好又暖』。另一部不但有名編、也有大咖的短打(12集)『製作人』。看完,不知眾劇粉親姑有什麼感覺?什麼想法?
這二部除了演員級別小有落差,其他條件大都相同。都有名編主筆,都是無線主力打,都愛找名演客串。不騙人,為了蘇志燮大叔不到一分鐘的鏡頭,有親姑守了將近50分鐘,第2集繼續守。結果是被新聞報導晃點><。眾蘇太太們哀嘆遍野。你問我,那部戲?不就之前一直找不到主演,後來人氣演金宇彬接了又退的『心情好又暖』。
第一集看下來,會以為是觀光局拍攝的宣導片。什麼情節?什麼橋段?完全為宣傳而寫,於是就算覺突兀,也可以當是舖後面梗,反正就是一部行銷濟洲島的戲嘛,不必苛求什麼了。第二集嘛?既然都沒蘇大叔,아줌마也沒啥興趣捧場了。不過男、女主顏值頗高。
另一部可說是萬眾矚目的金土大戲『製作人』。從大陣仗的宣傳及主演名單到客串的名演們,不難看出這家無線台綜藝局瞄準的目標、及行銷企圖心有多大了。以韓國當地收視數字來看,其實不漂亮。但無妨,有海外中國大陸的市場擁抱,不虧本。看完第一集,先把演員演技放一邊,還真不習慣這樣的綜藝性半實境記錄的拍攝方式。而揭開綜藝節目的幕後製作過程及電視台生態,一是可以讓觀眾瞭解幕後甘苦,可同時也失去神秘性。太赤裸裸,觀眾吃不消。不然怎會描寫或批判電視劇幕後的戲都掛點?也請原諒像아줌마這種沒啥文化的觀眾,喜歡的還是戲劇性強的戲。都在行銷的戲,沒法引起什麼共鳴或收看動力。
就拿新近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戲『Kill Me Heal Me』例子。整部戲裏,哪裡沒置入?但至少戲是擺在前面。好比頗受大家喜愛的人格17歲的約娜角色,當約娜(池晟)拿著口紅塗抹唇,很清楚就是展現人格角色的需求表達方式。察覺不到是為了賣口紅硬塞的橋段FU。為戲而行銷,或為行銷而戲,都有鑿痕。觀眾都看得出來。賣得太明顯,就沒戲味了。觀眾看的是戲,被戲感動了,才有行銷。
我被『冬季戀歌』(原諒아줌마,現只想到這部陳年舊劇^^)裏的勇樣、智友姐姐愛情打到了,才會想去南怡島,感念內心的感動。不會看了為拍宣導所寫的拼湊感十足的劇情跑去旅遊的。我們旅遊的是對戲的感動心情。或者,再給機會,往下看,說不定精彩的在後面?
-----
睇左一集製作人,也覺得戲味唔太夠,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