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12

尾頁
   0


大宅

積分: 4469


1#
發表於 18-11-29 12:28 |只看該作者
【轉載】

公有理 婆有理
千差萬別各有理
三心好 六無劣
優劣全仗一念心
種前因 結後果
有因有果
~~~~~~~~~~~~

※每個人都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個性強的人一往往想強加自己的見解在他人身上,如果對方是長輩或上社會習俗上自認對你有絕對的權威的人,就更令人熱惱了。見解 (價值觀) 的不同的確不是一件容易解決的問題。每個人在意識的深處,潛藏了許多舊的煩惱和錯誤的認識,從佛法上來說,可歸納為「欲」和「見」兩大類。「見」是各人的思想、看法各走極端,你有你看法,他有他看法,各有所偏,各有所執,因此這世間才會產生種種見解的衝突。


大宅

積分: 4469


2#
發表於 18-11-29 12:3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見解不同時,應試著好好地溝通,委婉地說明,相互尊重與包容。而「欲」是個人的物質或感受上的貪戀與追求,同樣因人而異

※ 不要勉強忍耐或改造對方(勉强無幸福),要用智慧來看清事實的真相,化解雙方的衝突,才能得到內心的自在清涼。世人都說我有理,但是你有你的理,他有他的理,一個人一個理,千萬億人千萬理,在各人偏見所見到的理上,各個地執著,都是一種「差別」的境界,都是從「自我」當中出發的,到頭來還是會被自認有理的「理」困住
1543465865304.JPEG

點評

JD930    發表於 18-11-29 13:59


用戶要求終止服務

積分: 346556

HiPP勳章(2) HiPP勳章(1) 2018父親節勳章 2018母親節勳章 2018復活節勳章 畀面勳章 開心吸收勳章


3#
發表於 18-11-29 12:37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點評

JD930    發表於 18-11-29 13:59


大宅

積分: 4469


4#
發表於 18-11-29 12:44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 佛法說世間現象千差萬別,但談到「理」只有一個,叫做「無我」,沒有一般人想像的真實的、獨立的、常住的、主宰的我,把握住這一個通於一切事理的原則,在一切的活動中用力去做。要達到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包容」與「尊重」,需要學習佛法的因緣觀,一切都是「因」「緣」所成,因緣是普遍性的真相,無論有沒有學佛,年輕人、老年人、或小孩子都應該學習佛法無我的因緣觀,才知曉「果」之由來


珊瑚宮

積分: 112847

牛年勳章 HiPP勳章(1) 2018母親節勳章


5#
發表於 18-11-29 14:00 |只看該作者
aking 發表於 18-11-29 12:44
※ 佛法說世間現象千差萬別,但談到「理」只有一個,叫做「無我」,沒有一般人想像的真實的、獨立的、常住 ...



大宅

積分: 4469


6#
發表於 18-11-29 14:48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11-29 21:34 編輯

※ 真正的佛法對眾生而言是稀有、殊勝的,但也要經過種(種下善根的種子)、熟(逐漸薰習成熟)、脫(解脫煩惱)的過程,要改變自己都已經不容易了,何況要改孌他人!這些是有一定的過程,絲毫不能勉強或強迫

※ 自己要先對「因緣觀」熟習,因為明白一切不外乎是因緣的顯現,每個人對事情都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看法、想法和作法,所以很自然地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並且進一步尊重、包容對方。如此,在無形中感染對方,尋求共識,彼此都會提昇,佛法也自然進入心中了!
1543498445684.JPEG


大宅

積分: 4469


7#
發表於 18-11-29 14:5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衹要認真努力,相信一定會有所改善的,不要因為害怕見解衝突而逃避人群,應該努力以成為和社會互通聲氣的「社會的通人」為目標,做到真正的包容和尊重

※ 各自的「因緣」構成各自的「果報」。是持恒地追求3心 : 「心安理得」「心滿意足」「心無罣礙」,此乃心態上之豐足豐盛,或執性地堅守6無 : 「無辜」「無助」「無奈」「無聊」「無幸福」「無將來」此乃意識上之苦惱,一切源自一己之心念而成。萬法唯心、一念之別


大宅

積分: 4469


8#
發表於 18-11-29 15:59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 所謂的人生,包含三個意義:一個是生活、一個是生存、一個是生命。每一個人都應該要關心自己,能夠學會關心自己、學會尊重自己,一定也能夠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生活、生存和生命

※ 佛法告訴我們,人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如果我們相信人有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的生存空間,就是無窮盡地廣大;我們的生命,就是無窮盡地長遠。佛經中提到,過去是因、現在是果;現在是因、未來是果。但人們並不相信這些道理,為什麼呢?一般人認為,未來的事看不見,過去的事也不知道,所以不相信過去,也不相信未來。既然不相信過去,也不相信未來,那是不是也不相信現在呢?
1543478365509.JPEG


大宅

積分: 4469


9#
發表於 18-11-29 16:0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如果連現在也不相信,人生也就失去了方向

※ 如果人只重視物質生活,為了追求物質、功名利祿,不停地忙忙碌碌。為了自己的享受、事業、名利,不擇手段、巧取豪奪,或許自認為很有成就,其實卻造了很多業,也給社會帶來很多動亂,乃至造成大眾的傷害,最後終究空過一生,這就是物質生活氾濫所造成的影響
  
※ 然而人除了物質生活,還有「心靈世界」;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物質,心靈便無法得到安定,空虛、煩惱也常常伴隨而生。一般人追求物質,就算追求到了,心中也無法得到滿足與充實,因為物質生活有限,而人的欲望卻無有窮盡。
1543478711320.JPEG


大宅

積分: 4469


10#
發表於 18-11-29 16:07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例如:對擁有錢財而言,一般人有了十萬想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就算是擁有了全世界,還想要征服太空。所以始終在追求當中、在煩惱當中
  
※ 在欲望的驅使下,所追求的得到了,只是暫時得到一種滿足與快樂。這種快樂並非真正的快樂,而是物質刺激我們的六根、六識 : 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短暫的快樂。等到這種快樂的感受慢慢消失了,又感到空虛煩惱,又去追求第二種快樂,這便是一種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大宅

積分: 4469


11#
發表於 18-11-29 16:3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11-29 21:34 編輯

※ 佛法告訴我們,對物質生活要看淡、看破、放下;精神生活則須提昇,如此才能有安樂的生活。精神生活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感覺很平靜、很寧靜,這就是最富足的精神生活。例如,白天在上學、上班或做任何事業,到了下午或晚上,感覺身心很疲倦,這時候,只要把眼睛閉上靜坐一段時間,讓煩雜的思緒、心念沉澱,心中沒有妄想,清明的智慧現前,馬上就感覺精神充沛,我們的心靈也因此獲得淨化提昇。明白這個道理了,就要有信心,要在這一念心「安頓自己、提昇自己、淨化自己」

   
1543498486388.JPEG


大宅

積分: 4469


12#
發表於 18-11-29 16:37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11-29 16:37 編輯

※ 物質生活和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同時發展的。所謂物質生活,在佛經裡面來講就是「福德」資糧。如果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從這個方向去努力,人生就會愈來愈光明、過得愈有意義。所謂修福德就是修善法,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如果沒有福報,做什麼事情都會不順利,都會產生障礙

※「不可以小善而不為,不可以小惡為之。」佛陀經常對弟子開示,告訴大眾要修福報。例如有一位比丘,受居士供養了一件新衣服。佛陀就藉這個機會,問他的弟子:「現在有居士供養你一件新衣,你這件舊的衣服,要怎麼處理啊?」
1543480662275.JPEG


大宅

積分: 4469


13#
發表於 18-11-29 16:4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這位弟子回答:「世尊,我現在得到了新衣服,舊的衣服還是要保存,等到舊衣服穿爛了,才開始穿新衣服。」佛陀又說:「啊!等你把舊衣服穿爛了,又做何處理呢?」這位比丘就講:「這衣服穿爛了,就把它剪成一塊一塊的,當成擦桌子的抹布。」佛陀接著又問:「如果擦桌子的抹布已經擦爛了,要怎麼處理呢?」比丘便回答:「世尊,這抹布爛了,我就把它埋在樹下做肥料。」

※ 藉著佛陀與弟子的問答,我們便能深刻了解惜福、修福的觀念。惜就是愛惜,修就是積極的修善斷惡。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開源就是積極的成就功德、善法;節流就是要愛惜我們的福德資糧。


大宅

積分: 4469


14#
發表於 18-11-29 16:46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尤其我們現在物質生活,都很豐裕、充足,更要懂得去珍惜。佛經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被毛帶角還。」就是說這批菜、這粒米,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愛惜,愛之不遺,這就是惜福。如果一個人,在人生當中知道這些道理,無論是衣、食、住、行,都本著惜福、修福的觀念,福報便會愈來愈增長。這就是「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 對未通曉「因果」的人來說,未來的事情何必理會那麼多?未來又看不到。其實未來,並不一定是來世,十年也是未來、三年、五年也是未來、三天、五天也是未來、甚至於下一個鐘頭也是未來。


大宅

積分: 4469


15#
發表於 18-11-29 19:5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倘若我們了解這些道理,「未來」實在不是一個迷信。如果修善積極、用功積極,不必等到來世,現世便能感得善果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三把無明火,第一是「嗔火」、第二是「欲火」、第三是「饑火」。這三把火時時都在焚燒我們的【心】。如果具有慈悲心,無形當中就能化除心中的嗔火、欲火及饑火。欲火,指的是男女之欲,男孩子看到女孩子,產生了欲愛,心當中就有火,心念一動,身體就會發燒。起心動念時沒有覺察,還繼續打妄想,慢慢想下去,無明火便愈來愈深,到了極限,這把火把理智都燒掉了,就稱之為色膽包天,便會做出種種不軌的事情。


大宅

積分: 4469


16#
發表於 18-11-29 20:0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相反的如果常常保持慈悲心,無明火便無從燒起,所以平時要有慈心,方能滅除心中的煩惱火,清明的智慧便會時時現前

※ 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氣。一般人都知道「家和萬事興,和氣能生財」,心當中常存與人和合相處的心,我們的生命、身體才會健康。如果不合,喜歡發脾氣、起嗔心,無形中就會損傷身體的健康,人與人之間也不容易產生一種和睦、合作的互動

※ 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負責,不居功不諉過,就是「真」,用良知良心處事。無論做任何事情,在學校讀書、做學問要認真負責,平時要復習,從來不缺課,考試不做弊。


大宅

積分: 4469


17#
發表於 18-11-29 20:06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11-29 20:32 編輯

就算憑著作弊通過考試而拿到文憑,因為平時不認真學業,便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憾。等到要用時,自己的才智、技能,都不如人,事業、前途一定沒有辦法輝煌騰達

※ 所以對什麼事情都要真,在家庭、在社會、在任何崗位,都要認真負責。例如打坐也一樣要真,不能敷衍了事,靜坐並非只是坐著而已。打坐時不打妄想、不打昏沈,要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才能與道相應。否則身坐在這裡,心在打妄想,就等於沒有靜坐,浪費時間
   
1543494732007.JPEG


大宅

積分: 4469


18#
發表於 18-11-29 20:09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11-29 20:14 編輯

※ 人必須要有福報,沒有福報做任何事都是障礙,修善積福的道理便在此。然而有福德還必須有智慧,如果有了福德與錢財,不知道如何應用,甚至於濫用,吃喝玩樂、花天酒地,反而運用福報造惡業,造了惡業就要墮落。一般人可能會誤解,以為佛法提到的智慧,是指拿到博士、碩士等學歷,乃至於學習種種技藝就是智慧。其實,這只是一種知識而非智慧

※ 佛法的智慧和知識是有分別的,知識是學習而來的,而能學的這念心,才是智慧。所以智慧是本具的,知識屬於後天學習而來的。無論是科學、哲學、醫學,都是學習而得的知識。我們這念心,保持平靜、寧靜,經常檢討反省,


大宅

積分: 4469


19#
發表於 18-11-29 20:1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11-29 20:18 編輯

使這念心安住正念才是智慧

※ 如果真正活在當下,生命就是無窮盡的,因為心念是不生滅的、是真實不虛的,不隨妄想執著與顛倒,這一生會過的很愉快、很幸福,因為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了

※ 一般人所認知的「我」都只是外面的一些假相。年輕的時候,年輕貌美、身強力壯,認為這是自己,可是很快就會過去。到老的時候,老邁愚鈍,還認為這個是自己。人生就像一個夢境,每一個階段都對夢境中的「我」產生了執著,因為認為有個「我」,便會因為在乎這個假相的「我」而產生執著與痛苦。如果我們不產生執著,確確實實就能掌握自己的真生命。


大宅

積分: 4469


20#
發表於 18-11-29 20:14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一般人常說,「人老心不老」這句話顯發著人生的真理,真正悟到這句話便能了解確實是「人老心不老」

※ 要圓滿我們的人生,第一個要有福報,第二個要有智慧。如果福德、智慧圓滿,就能成佛作主。遵循佛法而行,能令我們達到智慧與福報圓滿。佛經中提到「福慧兩足尊」,這樣的境界,人人都可以做到,沒有哪一個做不到。福報每個人只要落實、用心盡力,都能做到;智慧的涵養,便要透過檢討反省,如果知道檢討反省,並且確實落實,智慧增長,人人都能成佛作主

首頁
12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