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擂台

跳至

首頁
1

尾頁
   2


男爵府

積分: 7055


發表於 12-9-11 23:22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米米 於 12-9-11 23:26 編輯

作者為資深大學工作者何順文
經十二萬人在政府總部集會後,特區政府上周六(8 日)終於妥協讓步,宣布把開展「國民教育」科的三年期限取消,讓學校自決是否推行,以及開辦方法(包括是否獨立成科);特首並承諾五年內不再推動「國教」科,亦表明教育局將重新諮詢和檢視《國教科指引》(下稱《指引》),特別是涉及國家部分。

事實上,香港絕大部分人都同意中小學生應對中國有一全面客觀的認識和關心,但並非《指引》內的黨國不分、國大於民和強調情感的「國教」內容。在重新修訂《指引》的國家部分前,筆者認為各界應先把《指引》具爭議的一些核心理念和基本問題釐清,特別在國民身份認同和世界公民價值等學理上的認知。 此外,港人更要在是次風波中深思,究竟國民與民族、國家、政府、政黨的關係,在一國兩制下共同建立自己的中國論述。

「中國人身份」有多種

雖然「國民」與「公民」兩個名詞在法理上同義,但在教育層面上則有明顯分別。政府的所謂「國民教育」,並非一般理解的「公民教育」(指側重公民應有的普世人權和公民權責,以建立民主公義多元包容的公民社會、培育具品德和獨立批判精神的公民質素)或「國情教育」(即認識近代中國現況),而是「加料」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民族主義激情提升學生對國家(主要指政權)的情感投入。 國民身份認同一直是特區一個敏感課題,有強烈的主觀和感情成分。在一國兩制下,特區主權屬於中國,香港華人一直認同為中華民族一員,但兩地在公民權責、政治、經濟、社文與核心價值觀上存有明顯差異。

在一場中國對香港的運動比賽中,很多香港人會叫「香港加油」而非「中國加油」;在中美對賽時,香港人卻會為中國隊打氣。由於中國人的身份有多種,因此在「兩制」下推行「國民教育」時,要小心認識清楚這個分別。事實上,《指引》對國家的角色、功能沒有堅固正確的學理基礎,也沒有梳理清楚民、國與黨的關係,令身份認同的概念趨於狹窄和膚淺。

再者,愛國的定義也因人而異,有人認為是表現於一切以國家利益為上,有人認為愛國主要是愛保護人民權利的憲法,也有人愛中華民族文化而非管治機器。雖然一些人認為愛國是理所當然的、應該的,但「愛」是一種非理性自然流露的感覺,不能強迫,法律也不可以規定一個公民必須有愛國心,或愛中共體制或其政治理念。 文明國家沒有「國民教育」作為一個多元自由的社會,香港人一般尊重升國旗、唱國歌的禮儀,但每個人的投入和情感各異,有人興奮激動,也有人觸感傷情。因此港人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或對國家的感情是多元複雜的,已超出法理或理智的範疇,這些雖然不易達到共識,但也不必看成是兩極對立。

近年來,中港兩地民間的一些矛盾白熱化,因此在香港特區急於強制推行「愛國教育」以調控港人對中共的感情並不明智,必會惹起部分港人的反感,對一國兩制、兩地的交往及香港社會穩定和諧也不利。 港人對「愛國」的認知也在不斷演變。 港人對一些內地現狀不太滿意,不少人更認為一個欠缺民主或未能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政府,不宜硬銷「中國模式」或愛國教育;當內地政治愈來愈開放民主,貪污腐敗愈來愈少,法律對人權有足夠保障,人民幸福快樂不斷提高,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自然就會提升。 世界多個國家都有不同形式程度的「公民教育」,但很少有硬推「國民教育」或「愛國教育」,更少有教學生去愛一個政權或政黨。少數國家(如中國和新加坡)向人民推行國民或愛國教育,名正言順地進行「洗腦」,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高度文明開放的其他北歐國家,中小學都沒有類似的國民教育或愛國教育,國民仍有極高的凝聚力與國家認同。

事實上,大多數國家都側重以人權、民主和自由等普世價值為重心的「公民教育」,多於基於狹窄民族主義和國家至上的「愛國教育」,並盡量與當今政治和政權抽離。先進國家的公民教育,鼓勵國民把人類福祉放在國家認同之上,主動積極參與和改變國家的未來。

應從「公民教育」開始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年輕人對國家觀念、中國認識的貧乏和膚淺是一個事實,因此應從「公民教育」或「認識中國」科開始,協助學生建立基本國家概念(通過人民授權來管治人民)、歷史事實、香港與內地關係(包括兩制差異),而非眼於歌頌「中國模式」或思想感情方面的改變。相對獨立成科的「國民教育」,現時的公民教育更符合現時特區環境需要。

在學校課堂討論國情和公民權責時,重點應在「民」而非在「國」,應盡量採用開放多元與客觀中立的態度,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包括正面和負面的事實),並更多尊重兩制的差異,而非灌輸學生接受一些已界定的國家特質,或盲目要求學生認同內地的體制。

筆者也不贊成把內地很多事物都放在負面的政治角度下而忽略其他正面的成就,授課討論時,應清楚區分民族、國家、政府和政黨等觀念,重培養學生對中國的認識而非認同感,以及國家能如何為人類福祉作出貢獻。課程培育世界公民的同時,亦應鼓勵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與凝聚文化的共識。 香港的「國教」爭議已推動港人集體思考自己的國家觀、身份認同和核心價值。


男爵府

積分: 7055


發表於 12-9-11 23:2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米米 於 12-9-11 23:28 編輯

今日《信報》林行止專欄,有關國教的評論

二、由「學民思潮」發起組織的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抗爭活動,獲得市民廣泛支持;持續十天「佔領政府總部廣場」的和平示威,終於在政府宣布包括取消三年開展期限、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國教科」、檢討課程指引及(行政長官在另一半公開場合)承諾本屆政府不會再推動「國教科」為獨立科後,正式結束。雖然「學民思潮」及「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清楚了解當局的「讓步方案」不是「完全撤科」因此「不收貨」,其堅持政府撤回「國教科」指引的立場不變,但考慮到絕食行動可能會損害參與者健康(退休教師韓連山已絕食一百六十八小時)、令社會失序以至可能被政客利用,因此「退」而求次,在宣布結束佔領政總之後,把爭取「撤科」的活動「深化」;「學民思潮」會以「搏到盡」(全力以赴)的鬥爭精神、「關注組」則考慮成立恒常性組織,拉闊「戰線」,抗爭到底,直至「國教科」完全撤回……。當這一天來臨時,他們將重返公民廣場(政總廣場)「慶祝真正成功撤回國民教育!」令人稍為遺憾的是,反「國教科」群眾從「政總」撤走,令今天(九月十一日)為鼓勵「學民思潮」而發起的大專學生罷課顯得有點「失落」。

「學民思潮」也許應加入罷課,以具體的積極行動回應大專學生的支持!

這場迫使政府讓步的「和平抗爭」,一如「學民思潮」發言人黃之鋒所說,創下了「香港的歷史奇蹟」。筆者非常認同。能夠領導這場收放自如的全民運動,筆者要再次讚賞這班中學生的識見與理性!可是,他們能否重回「公民廣場」祝捷,筆者則持否定看法,因為是否開辦「國教科」以至其內容與開辦時間等,俱由學校自行決定,那等於賦予學校及學生(家長)的自由選擇權;學校有設科與不設科的自由,學生有進不進這所學校的自由,「利益團體和個體」都有自由,因此再不存在撤回不撤回的問題。

在「不久後」香港將與中國「合體」的大前提下,學校推行「國教」,勢所難免,問題只在內容是否恰當誠實(「進步、無私、團結」是延安洞時期無知文盲貧農黨員白日夢中的中共),換句話說,未來設有真正反映現實國情「國教科」的學校,才會被家長和學生接受;當然,有人認為香港資訊發達,「國情」不必由學校傳授,這些人可以選擇不設「國教科」的學校,那便如可以選擇教會與非教會學校一樣。筆者認為當局這種安排,應該為多數非為反對而反對的港人所接受!當然,此中還留下一條有刺的長尾巴,因為在按地域分配學位的「自動分配」機制下,很多學生失去主動選擇學校的餘地,比如甲區的學校都設有「國教科」,然而區內許多學生不想就讀,按現制他們除這些學校之外別無選擇。在這種情形下,政府若不調整此一政策,相信會引起新的爭議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