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今年五歲,最近他家中一隻年老的哥基犬去世了,由於哥基犬從樂樂出生開始就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加上他的父母長期都要應付繁忙的工作,所以樂樂對這位好朋友的「消失」感到非常傷心。
除了容易哭泣和變得容易發脾氣外,亦對狗狗依依不捨,常常問爸媽到底牠什麼時候會回來,以及是否因為自己「不乖」,最近少了帶狗狗去散步,所以才令牠死了。然而,樂樂的父母卻對解釋死亡這個話題感到難以開口。
香港現今的家庭當中,有很多父母都雙雙在職,而且大多只計劃生一至兩個子女,有些欠缺同伴的年幼孩子會長時間與寵物相處和玩耍,視牠們為最好的朋友。其實養寵物對孩子來說,不單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紀律、培養責任感和了解承諾的意義,而且當寵物的生命走到盡頭時,亦能給孩子上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有些孩子在經歷家中的寵物死亡這件事時,情況可以與至親逝世非常相似,他們會感到震驚和恐懼,並失去安全感,繼而出現焦慮和傷痛等問題,甚至是其他負面情緒及行為。有家長也許會認為談「死」這件事有點敏感和忌諱,而且孩子尚小,未必能清晰明白死亡的概念。此外,他們也擔心這個話題會對子女的心靈造成創傷,所以迴避他們所問有關死亡的問題,或是只給出模糊的答案例如「他上了天堂」或「去了遠行」。
其實有研究指出,孩子從1歲左右開始已經有「分離」的概念,當他們與關係親密的人分開時,便有機會出現緊張不安或是哭泣的情況。而在4至5歲時,他們會開始知道死亡代表著生命的結束,但未必完全明白,可能會覺得死亡並非是永久的,或與自己無關。直到約7歲的時候,孩子會開始了解死亡是怎樣的一回事,漸漸明白死亡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所有生物始終都會有生命終結的一天。
當孩子接觸到死亡時,家長應陪伴在孩子身邊以提供適時心理支援。孩子哭泣是他們表達悲傷情緒的途徑,因此不要要求他們壓抑這種行為,同時亦應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擔憂,分享對寵物的感情,讓他們對摯友說再見。若孩子和上文中樂樂的年紀相近,家長也要消除他們的憂慮,解釋寵物的離世並非因為他們沒有盡責,也不是因為他們「不乖」或「做得不好」,讓他們明白生命的終結只是每個人生老病死當中的最後一個階段。若子女持續情緒低落,亦可考慮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例如陪他們玩耍,或一同外出進行親子活動等等。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當中無可避免地要面對的事情,若家長對之避而不談,只是在切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而且更可能令孩子對死亡擁有錯誤的觀念和不必要的恐懼。有些孩子在面對寵物死亡時的感受,尤同至親離世一樣。若他們在體會這個悲傷經歷的過程中得到父母的陪伴,並一同去面對和處理,便正正能給孩子上了「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