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有跟孩子說床邊故事的習慣嗎?!
當孩子還小,可能我們講故事時會想「他們是否真的明白故事的意義」。隨著他們逐漸成長,可能從動畫、卡通片等不同渠道,對故事人物有更多認知,慢慢也就不再需要床邊故事時間了。
以前,我們多數會選擇一些較簡單的故事來歡度那段親子時間,尤其是孩子還是處於幼兒期,主要都以多圖像的圖書為主,希望透過那些簡短易明的小故事,跟他們一齊探索圖畫中的不同形狀和顏色。當然,故事情節都很重要,雖然未必完全明白當中意義,但起碼還是可以灌輸一點基本概念,而且講故事的互動過程中,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待他們長大一點後,父母便可以開始多講一些有更深含意的故事,多引發孩子思考。故事可以以直接明快的內容為主,因為太冗長容易令孩子失去專注,最好是具道德或修養的故事為主導。在他們正直發展期,多與他們進行個人修養的教育,有效提升他們的認知。在市面上,不乏很多與德育教育有關的書本,例如不少台灣讀物會推出有一系列圖文並茂的生活小故事,讓孩子看到書中小小主人翁的行為,啟發他們的聯想,自然就會套用到日常生活上,從而學會禮讓、助人的重要性。
又於他們正處於性格發展階段,家長亦可以就圖中主角的行為,與小朋友作一些互動,例如反問,藉此加強是非對錯的認知和吸收。
當他們開始步入求學階段, 孩子對於小社會或群體多了認知, 我們便可為他們提供多一點社交和小說類的書藉。或者有父母會問,為何不提供多一點知識性,又或是任由他們自我發揮?還記得我們討論的是床邊故事書,最好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起碼在睡前減少腦部運動,所以思考性和記憶性的書籍都不建議。況且,如果想孩子能享受與你一起共處的時光,而非應酬式的涯過,父母最好知情識趣,讓他們的小腦袋好好休息吧。
切記,孩子發展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需要,他們從父母口中所學到的意義和道理,要因應他們的理解能力而日漸加深、鞏固,不可一本通書走到老。
Image from gett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