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清潔衛生的時代,肥皂都是抗菌的,家用清潔劑可以殺死99.9%的病菌,因為大家明白到微生物是有害的。
不過,同時科學家卻指出,太清潔衛生是錯誤的,因為可能會導致哮喘和敏感,所以如何去達到一個平衡呢?
要明白的是,雖然細菌令我們患病,但不少細菌對身體有用和有益健康的。它們在腸道內製造維他命,保護皮膚對抗有害微生物,和幫助消化食物。而人體以外的,它們可以化解有機廢物,令地球適合生物生存。
1989年,流行病學家指出,暴露於感染中,可以令兒童建立到對敏感的一種防衛力量。這個理論被稱為衛生假說 (Hygiene Hypothesis)。
敏感是由於免疫系統發生了故障,把一種無害的物質視為一個攻擊。專家指,身體會對有益的微生物作出過大反應,因為免疫系統忘記了如何和它們相處。
要如何和微生物相處呢?專家舉例,一個玩具掉在地上,最佳的處理方法是把它弄乾淨,而非給嬰兒一個新的無菌的。這樣做可以幫助嬰兒身體內外的微生物成長,減少出現敏感。有人稱之為暴露式治療,可以由食物開始,給兒童各種食物,在戶外做運動,而非健身房。不必擔心寵物不衛生,多接觸牠們,可以增加微生物多樣化,降低敏感狀況。
免疫系統就像一個農夫,為身體培育微生物,幫助我們成長、身體機能、新陳代謝,和腦部功能等,同時間也會去除雜草,即是病原體等。因此,身體的微生物不夠多樣化,就會影響身體,可以令人染病,不過暫時仍未能確認缺少了某種微生物,會導致那一種疾病。
暴露式治療,由我們出生已開始,陰道生產的嬰兒會比剖腹生產的,有更低機會出現敏感情況,原因可能是胎兒很早就暴露於母親陰道內的細菌中。
而早一點接觸到好的微生物,對身體也有莫大好處,例如可以激活免疫細胞,當我們年長時,就不容易對微生物產生過敏反應,而太衛生清潔就令我們缺少了這些機會。
那麼,要如何做呢?專家指,手仍然要經常洗,保持衛生。不過,就不鼓勵太長時間的淋浴,因為會把皮膚上好的細菌也洗掉了,但生殖器和經常出汗的部位就應該經常保持清潔,內衣褲要每天更換。
家居衛生方面,不是要過份清潔,而是要及時清潔。不是每個星期徹底清潔,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習慣。例如廚房的砧板,用來切蔬菜,可以留待晚飯後和碗碟一起清洗;但,切過生魚或生肉,就應該馬上清潔乾淨。
研究指,兒童在一個不是極度衛生的環境下成長,有較低風險患上哮喘和敏感,而某些細菌還可以主動保護我們抵抗腸胃疾病,甚至對抗焦慮和抑鬱,控制各種炎症。
若果衛生假說是正確的,那可能就解釋了為什麼最近廿年裡,哮喘和敏感狀況有急劇的上升。不過,專家指,還有其他原因,例如大家對衛生認識多了,廣泛使用淨化水,過量使用抗生素,和高污染環境等。
專家指,每次患病,其實都可以令你更強壯。而若果每次病倒了,都用快捷治療方法,務求舒緩病狀,相反可能會令你身體變得脆弱呢。
Source: Can you be too 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