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8

3.9K

標籤背後的意義

william_0728_1

 

現今醫學倡明,很多以前不被發現的病,現在很快就能識別,並及早作出跟進。記得早年,很多「資優兒童」的出現,都是這個原因,被妄下判斷。

 

作為父母,當然不抗拒孩子是否資優,既然有天賦,再加後天的悉心培養,想有非凡成就不是難事。但要知道,當背上一個優質品牌的標籤,就要長期保持良好信譽,這樣的成長道路是多漫長和崎嶇,壓力亦不少。他們所擁有的不是萬千寵愛在一身,而是每天都要承受著像老師和長輩,對他們的期望,感覺如坐針氈。

 

有些父母便會說平凡是好,只要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那便足夠。但自從教育人員多了對病理的認知,以及對社會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提升,一些以往不會被命名為「病」的「病」,現在都成為了孩子的殺手。

 

好像有些較頑皮的小朋友,現在的父母都會以為他們是過度活躍症。如果他們不能坐定定聽講三兩分鐘,你便會懷疑他是專注力不足。以往你會話小朋友是語無倫次,但現在你就知他們是亞氏保加症的病童,還有很多很多的醫學和病理名詞,將孩子標籤化。本來是想讓小孩能更早獲得協助和保護,如今就是把醫學界推崇到更高的位置。

 

但想深一層,為何在我們的年代,未有這些詞語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好像比較少。但今天事情變得好像更複雜,更難解決?

 

究竟是我們的反應過敏,還是他們真正的有需要獲得協助?

 

從以往的工作經驗中,看見很多過度活躍症的病童,在課堂或者會很影響課堂秩序,於是乎他們便被安排服藥減低活動性,副作用就是會呆呆滯滯,如木頭般。當他們去到青春期因為自主和獨立心態影響,自然抗拒食藥,但行為只略為改善,大部份都待長大後便會慢慢靜下來,而並不是會完全康復。

 

事實,他們十多年來被冠以問題兒童、問題青年圴標籤,實在是他們真的有問題嗎?社會中還有很多標籤名詞未能解決,例如甚麼宅男、干物女等等,真正要處理是到底是那些名詞,還是應該多給予他們關懷。

 

從病理的角度來看,有的醫生主張藥物治療,有的就集中在人本關懷上,政府推行的融合教育,本義上都是把他們帶回社區,不被問題化。

 

難道,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就是要邊緣化和弱化他們?!

 

小心標籤所帶來的影響,給孩子小一點壓力,別讓我們的孩子從我們的心上溜走。

 

Image courtesy of  freerangestock.com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好物推介】大人細路各有煩惱?免疫力低、精神欠佳?5大法寶擊退問題!

壓力太大月經血流不止!持續10日經量猶如開咗水龍頭 中醫用藥成功止血兼穩定血量

壓力一大就頭痛!尤其女生更常見 一文認識壓力性頭痛

吸煙10年老公有意戒煙卻無從入手 心急港媽求問網民經驗分享:一嚟佢就情緒低落又躁底...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