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有一個非正式的座右銘:"Fail"。
Facebook 的辦公室有海報,寫上 "Fail Fast",也鼓勵 failing "often" 和 "early"。科技界甚至有全球會議 "FailCon",從失敗中學習。
失敗總是無可避免,也是成功的必要一步,不過在個人工作和生活來說,失敗仍然是忌諱。
恐懼失敗這個觀念,被父母傳授到下一代,不少家長會盡自己所能,去確保子女不會在長大後失敗-例如出席孩子的工作面試。
防止失敗,令孩子改變了如何看自己,也令人想到他們會如何接受和回應別人的失敗。
從失敗中學習,幫助人學習自我尊重和憐惜,自我疼惜是一種自我觀念,個人對自己的接納、包容、諒解和關心。
你不是你的錯誤,如果我們從沒有嘗過失敗,就不會體會到進化-由憤怒或失望,到復原、認識和成長。失敗,不是介定了你,它其實令你更強大。
如果年輕人沒有體驗失敗反應,沒有自我憐惜,他們可能不懂去同情別人。
一些體育比賽中,參與者都獲頒獎牌,或者刻意減去了競爭性,定下不同指標,讓孩子們不會輸掉了比賽("我們不計比數,大家都是 winners!"),兒童都被過份保護著。
於是,他們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從安全風險和積極追求目標中,兒童會增添信心,避免失敗就沒有了這樣學習機會了。學習面對失敗,也教會孩子去原諒別人,學懂寬恕和同情。
受保護的兒童,長大後仍然會面對財政問題、失業或者精神疾病等。不過,當你經常生活在一個安全網中,你就很難了解為何別人跌下時會著地。
不容忍種族和性別固然不對,但文化上我們仍然會指責別人失敗-針對人而忽略了障礙。(沒錢?為什麼不找份工作?)
家長們不妨向科技界參考,讓孩子在年輕時失敗一下,他們如開發中的電腦軟件一樣。面對功課問題,就讓他們自己找方法解決;偶爾讓他們試遠一點的目標,就算明知能力還不足。
失敗讓孩子學習關心自己和同情,如果大家都失敗多一點,我們的社會可能會變得更有同情心。
作者 Craig 和 Marc Kielburger 兄弟創辦了國際慈善機構 Free The Children、社會企業 Me to We 和年青人權力運動 We Day。
Source: The World Needs Parents To Let Their Kids F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