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系」日本手機遊戲《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席捲日、台,近日更捲到香港,佔據香港蘋果App Store免費遊戲下載排行榜第一位。遊戲玩法很簡單,就是幫青蛙預備出門行裝和等他旅行歸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
有趣的是,他明明只是遊戲中的一隻虛擬青蛙,我們理應對他無甚感情,可每次他出門時,我們卻總是惦記着他,擔心他過得好嗎?不知又到哪裏玩了?食物夠嗎?睡得好嗎?
然後,當每次收到蛙從遠方帶回來的明信片和手信,我們的內心又會感到一陣暖意:「原來這孩子知道我在家裏想念他!」
港台也有不少網友留言指,養蛙就如養孩子:
兩個獨立的個體各有精彩生活,兩者互不干預,但又有着牽絆,
這不正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理想關係嗎?
或許,我們可以透過玩養蛙遊戲,學習放手。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於自己的骨肉,哪個父母能說放手便放手?不少家長會以「孩子還小,他不懂」為理由,預先幫孩子安排人生道路,卻從來沒有嘗試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結果,愛子心切的父母變成了「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孩子則變成低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抗逆力的「港孩」。出於愛的行動,卻引致如此負面的結果,何苦呢?
養蛙的遊戲從一開始就把「親子關係」設定成兩個獨立個體。玩家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為「孩子」預備必需品,這也是「家長」唯一能夠做的事。因為作為「孩子」的蛙,天生自由而有個性,完全不受束縛,即使你想管,也根本管不了。
剛開始遊戲,「家長」會對於自己的「無能」略感不知所措:「吓?冇其他嘢做喇?咁『阿仔』去咗邊?幾時返嚟?」
然而一段時間後,「家長」會明白,這段「親子關係」很講求雙方獨立,我們根本不能控制「孩子」的行動,他想去旅行就隨時出門,高興了就寄張明信片給你,除此之外音訊全無,可能哪天想回家的時候,順便帶點手信給你。
但「家長」慢慢會發現,這種留有距離的相處模式,其實頗舒適。
我們總以為,親密關係就是介入對方的生活,為對方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結果雙方也不快樂。養蛙這段「親子關係」之間,雙方留有一段距離,各有隱私,但卻不代表互不關心,相反,這段關係其實很有愛。「孩子」有自己的自主意識,而「家長」亦尊重他做決定的權利,慢慢地,「孩子」自會感受到「家長」的體貼,雙方才能建立互信的關係。
有時候,或許孩子會一聲不響地做重大的決定,令你擔心不已。
但原來,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才知道他能夠走得多遠。
如果你不知道具體可以怎樣「放手」,不妨參考以下其中一些方法:
1. 為自己定立不可以越過的界線。
2. 讓孩子獨自完成一些事,讓他從跌倒中成長。
3. 相信你以往教導孩子的觀念能夠成為他的翅膀,幫助他飛翔。
4. 說服自己已經盡力做好父母的責任,是時候慢慢退後。
5. 理解放手是一個幫助孩子成長的必經過渡期。
6. 將自己由比孩子「高一等」變成與孩子「平等」,從而建立互相尊重、欣賞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