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5

3.3K

【父母必學】讚得多會讚壞?究竟點讚先唔「壞」?(3)

20171205_PRAISE

上回提及(按此),#讚美孩子時強調他們掌握到的技巧,比強調他們相較於同儕的表現,更有效推動孩子的 #學習動機!這次我們探討家長在讚美孩子時經常做的事:獎賞。

例如:孩子喜歡畫畫,亦畫得很好,甚至贏得比賽,家長說:「你呢幅畫畫得很好!我買份玩具俾你做獎勵啦!」-大家覺得這種做法好嗎?

在Greene和Lepper(1974)的經典研究中,實驗人員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在畫完圖畫後得到外在獎勵(「好孩子」獎狀一張),另一組在畫完圖畫後沒有得到任何外在獎勵。兩個星期後,實驗人員暗暗觀察幼兒的自由活動,發現只有五成在實驗中得到外在獎賞的幼兒主動畫圖畫。相反,九成在實驗中沒有得到任何外在獎賞的幼兒主動畫圖畫!

根據Bem(1972)的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我們經常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做這件事情?」如果我們看到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例如:獎狀、獎品等,當這些外在動機不復存在,我們便不會再做這件事情。相反,如果我們見到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例如:個人興趣、道德標準、認同這件事情的意義等,就算沒有外在動機,甚至沒有人監督,我們也會繼續做這件事情!

如果孩子本身已很喜歡畫畫,在讚美孩子時,家長可以進一步強化孩子的內在動機:「你好專心好俾心機畫呢幅畫喎!你實好鐘意畫畫啦!」、「見到你畫得咁好,媽媽同你一樣都咁開心!」;亦可以考慮把畫掛在家裡的牆上:「幅畫咁靚!爸爸要掛起佢整靚d屋企!」。至於外在獎賞,就可免則免啦!

文獻出處:Bem, D. J. (1972). Self-perception theor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6, pp.1-6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eene, D., & Lepper, M. R. (1974).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children’s subsequ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5, 1141-1145.

筆者: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林俊彬博士、保良局社會服務部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先生

插畫:流星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教育方程式】鬧之前諗一諗!父母緊記8大要訣 教訓前問清理由

【幼兒情緒】小朋友放學後總是鬧情緒?心理學家建議4個方法幫孩子改善!

【開學準備】小朋友上學有分離焦慮?爸媽必看5大改善方法 !

【1-5歲教養】教導孩子「分享」,爸媽要知道的「分齡」法則!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