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8

3.7K

不懂時事的港童

william_0608

記得小學時代,必需要修讀一科名為「常識」的科目。現在的教學模式經過多番改朝換代之後,剩下來某些科目已經變得不常設。當然,校方都會安排相約的科目作為取代,例如通識科,目的都以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或社會遇到的基本知識,來讓孩子加強對我們社會的了解和歸屬感。

 

常識這一科的設立,實際上有部份就如外國的公民教育科。旨在教育孩子對自我、家庭、群體、社會各層次的認知。不過香港在這方面,就好像遠遠落後了各鄰近地區了。舉個例就是學生對各司長名字的認識,往往都只能在書本上學到,那就足以証明學生對常識一科,所表現出來並不是一般常識。無錯,就教學而言,並未能提高學生自身對學習常識的興趣。此文並非討論香港教育質素,亦不是要與外國的比較,而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很多時候都太過依賴校內的教育,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能學會的東西。

 

外國的孩子從小就對身邊的事情感到好奇,他們會主動求知。嘗試套用以上的例子,要孩子對社會多一點的認知,父母們本身就要充當一個模範。西方國家的父母,他們本身對社會就有認同和歸屬感,因為他們對於自我身份早就有一份根深柢固的價值觀;當然,部份西方地區的倫理觀較弱,或會影響他們對家族和社區的那份忠誠。但明顯的是他們對參與社會活動都是有一份使命,因為人民的參與,就是建構社會的重要元素,他們明白到公民參與對選擇自己理想政府的重要性。

 

其實父母的行為,子女都會將看在眼裡,並作為楷模,加上小朋友會在好奇心驅使下開始主動了解周邊事物,經過學習和模仿,這些日積月累的知識使會由常理變成常識,即使學校未有教授到的,孩子都能主動求學求真。日後非但只是常識,對於其他所有科目都能用同一道理去學習、去理解。

 

但香港父母往往都「寧可仔女多一百份功課,都不會去想如何引起子女主動學習」。無他,首先我們的字典裡都要開始問「為何?」。不是問「為何我自己的子女不如人」,而是問「為何那樣知識孩子不懂,為何連父母自己都不懂?」,實際上,香港家長實在太忙,按一個制就可得到知識,作為榜樣,孩子學會了如此方便的方法,難免孩子對書本或平面上的知識也缺乏興趣和求真探索的精神。

 

個人建議是,有時候寧可傻一點走到超市學習,多逛多望,可能孩子會發掘到新的寶藏!

 

Image courtesy of Gettyimage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教育方程式】子女總是說「不」 爸媽必學3招建立孩子自信!

【升小面試】非學術方面的準備:常識、閱讀、思維、態度、課外活動及證書

【嬰兒成長里程碑】BB如何運用小肌肉、學識大笑並模仿大人?

【拍住童你試】小朋友剝桔皮挑戰 個個話識結果係咪咁?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