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

9.1K

接納小朋友的「阿愁」

20160201_sadness

筆者在最近為小學生舉辦的情緒小組中,發現孩子們仍然受前陣子一套有關情緒的卡通電影影響,喜歡以電影中的主角討論不同的情緒狀態。

 

當孩子們遇上「阿愁」、「阿驚」、「阿燥」和「阿憎」等負面情緒時,大人往往鼓勵他們跟可信任的大人傾訴,可是原來在孩子眼中,即使關係親密的大人都未必可信。

 

有孩子曾向我表示他們會跟家長聊天、分享自己的感受,不過他們較願意分享的主要是跟「阿樂」等正面情緒有關的感受,而較少跟家長分享負面情緒和他們心底的小秘密。他們擔心家長會把小秘密跟親戚和老師分享,私隱不受保障。

 

有孩子表示他們曾經跟大人分享自己的「阿愁」和「阿驚」,可是卻感受不到大人的同理心和接納,例如大人曾回應他們「好小事之嘛」、「有乜好驚」或在細心聆聽他們的感受前便馬上指出他們需改正之處,令他們有時寧願選擇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藏於心底,或唯有跟自己的毛娃娃分享。

 

當然也有不少喜歡跟家長訴心聲的孩子,他們的家長至少每星期抽空跟他們聊天,主動問及令他們出現正或負面情緒的事情及感受,也跟他們討論對日常生活甚至時事的看法,以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些家長實在是我欣賞和學習的對象。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鼓勵我們多建立正面情緒以提升情緒健康,但不表示我們需要消滅負面情緒。有些孩子的名字如該電影的主角一樣叫「阿樂」,相信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樂觀積極。

 

作為大人的我們於鼓勵孩子做「阿樂」的同時,也可嘗試對我們不太喜歡的「阿愁」、「阿驚」、「阿燥」和「阿憎」多一份接納,讓孩子認識原來「阿愁」等都是他們的一部分、是每個人在生活中正常不過的反應。正如在該電影中,「阿樂」最後能與「阿愁」等情緒共存和合作,而非「有你無我」。不同情緒對人其實都有重要的功用,正如電影中正負面情緒聯手才能為主角製造豐富的人生,建立孩子獨特的個性。

 

人一生總會經歷高低起伏,不可能只做「阿樂」。當大人和孩子都願意接納「阿愁」、「阿驚」、「阿燥」和「阿憎」的出現,而不是以隱藏、逃避或對抗的方式去面對它們,孩子便更能坦誠的面對自己的感受,接納不同面向的自己;也不再害怕因表達負面情緒而遭質疑或小看,他們會更願意跟大人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求協助及學習運用正面的方式去面對及處理感受。

 

文章提供: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轄下「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

 

圖為《玩轉腦朋友》劇照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教育方程式】鬧之前諗一諗!父母緊記8大要訣 教訓前問清理由

【幼兒情緒】小朋友放學後總是鬧情緒?心理學家建議4個方法幫孩子改善!

【1-5歲教養】教導孩子「分享」,爸媽要知道的「分齡」法則!

【教育方程式】父母切忌5種行為 傷害子女弱小心靈!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