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母親節,如果女兒送你一張心意卡,卻以「惡毒的媽媽」為上款,你會怎樣呢?
近日Facebook流傳一張照片,疑似是商場大堆頭心意卡活動中的其中一張卡,內文以「惡毒的媽媽」為上款、「女兒XX」為下款,女兒投訴「惡媽」天天叫她溫習,令她煩厭透頂,又明言憎恨母親,希望媽媽「母親節傷心」,更別具心思地以印章蓋上「HATE!(討厭)」的字眼及畫上「嬲嬲」表情符號。如果我是那位母親,這個母親節,一定會非常傷心……
圖片來源: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Facebook群組
是甚麼讓親子間的關係變質呢?
孩子出生的頭兩、三年,親子關係明明非常親密,孩子總是黏着爸爸媽媽,父母下班、放假也恨不得立即飛奔回家,看看那可愛的小人兒當天參與了哪些活動,學會了哪些活兒。那時,父母每天回家的開場白,是滿面笑容的一句:「BB,有冇掛住Daddy、Mommy呀?」那些歲月,親子間的對話充滿愛與關懷,是「高質」的深層溝通。
然而,當孩子開始上學後,家長為了讓孩子保持競爭力、為了追趕學校的課程進度、為了面子等等,每晚下班回家後,甫進家門便是嚴肅的連珠炮催迫發問:「做晒功課未呀?溫咗測驗未呀?今日練咗幾耐琴?」親子之間的話題,慢慢不再有情緒或經歷方面的關懷,只剩下功課、興趣班、功課、興趣班……
有些家長認為,催谷、打罵是為了孩子好。我家隔壁住了一家四口,每晚都會聽到爸爸和媽媽就着功課問題,輪流高聲責罵兩個女兒,措辭嚴厲而帶狠勁,連我這個被迫旁聽的鄰居也帶三分驚。我敢說,這些以愛為名的打罵,對孩子來說只會留下一道道傷痕,親子間的溝通,不應如此。
各位家長,請想一想,當初你選擇生孩子,是為了甚麼?
傳宗接代?養兒防老?育成科科100分的溫習機器?
套用謝安琪前年分享的一則文章,生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着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面子,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快樂,在這個美麗的世界盡情走一趟,讓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起感受生命的可貴。」
父母生兒育女本是出於愛,但如果用錯方法,缺乏溝通,結果變成「惡毒爸爸媽媽」的形象,孩子由愛你變成恨你,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