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孩子之前,筆者以為自己是個EQ不錯的人,每每事情都可以管理個人的情緒,讓自己和別人都好過。然而,當了父親之後,我心裡就很知道自己還有許多學習情緒管理的空間。所謂「愛之深,責之切」,許多時候家長們都因為孩子的表現未如所想而動氣,但動氣時的說話和語氣總不會叫孩子衷心接受;這時候,孩子的回應態度和激動行為或會令家長們更氣憤,一個惡性循環的情緒互動就此發生了。以下是我的兩個親子生活片段:
孩子準備上學期的考試
八歲大的孩子正準備翌日的考試,但亂七八糟,要那樣無那樣,溫習態度總是懶洋洋的樣子。眼見時間無多,我就沉不住氣狠狠地責罵他:「明天就要考常識科,你竟然不知道筆記放在哪裡?!你究竟有沒有認真找過呢?到底你是不是不想去考試?」被鬧的孩子即時由心不在焉變得憤怒,他粗暴地翻開書本,不發一言地敵視著我;看見他的不情願和不甘心態度,我就變得更加憤怒,遂再次重覆他的不負責任。總言之,就是兩敗俱傷─我充滿著憤怒情緒之餘,孩子也不能專心一意地準備考試,且帶著怒氣。
重覆舊的方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事後,我有反思以上的做法。到底是孩子的態度還是個人的標準令自己生氣呢?到底是孩子觸怒我還是我觸怒了孩子在先呢?情緒互動就是這樣的,難分因果,但卻是無補於事,又傷害了彼此感情。事實上,管教孩子而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最終都是沒有效果的!既然此方法用不著,我就需要用新方法了。
孩子準備下學期的考試
孩子在應付下學期的考試時又出現類似的情景,他照樣像上次考試一樣,找不到想找的常識科筆記,我的太太禁不著又指責他的亂七八糟。眼見如此熟悉的場景,我心裡的確都有點氣憤;認定他平日不愛整理筆記,又沒有訂好溫習的時間表,導致現在只能草率地應付考試。
誠然,孩子是需要多三管教的,但我知道當刻並非適合的時候,太多的指責只會令事情變得更壞。於是,我不發一言,只是默默地從他一大堆像風暴般混亂的練習紙、筆記、通告中找出所需要的筆記給他。約20分鐘後,孩子主動前來對我說:「爸爸,對不起!要你為我去找回常識科筆記。」我拍一拍他的肩膊,說:「快快溫習了,時間已無多。」未幾,我就看見孩子認真和專注地預備他的常識科考試了。
孩子讓家長變得成熟
許多時候,孩子會令家長生氣;但正因為家長有了孩子,才有真正的機會讓我們作家長的可以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讓人變得更成熟。我認為誰能先穩定好情緒,誰就能夠控制大局。親子關係好,輕輕的一句教導說話就變得更有力量。
作者為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伍偉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