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8.6K

讚美和責備

 




不論是成年人或是小孩子,相信都會喜歡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肯定,透過言語上的讚美和鼓勵,令人會變得更有自信,對彰顯的行為有正面的支持。

 

一個嬰兒由剛出生直到一歲半左右,無論他做到任何事(識得行、識得爬、識得食軟身食物、識得玩等等),身為父母的大多會以讚賞的說話來鼓勵,例如:你好叻呀!你好聰明!點解你會做到……簡單來說,這個階段的小朋友不論他做到甚麼,父母都會以鼓勵形式來正增強孩子的行為和表現。

 

在這裡,本人想分享一件事。有一天晚上出外用膳,鄰座是一個家庭,媽和兩個女兒,年紀較大的約4歲,另一個是手抱嬰兒約8-10個月。當姊姊拿起筷子敲碗時,她的爸媽便教導她這是不當的行為,亦會影響到別人,姊姊聽後便停下來。過了一會,姊姊又拿起筷子敲碗,這次爸媽便以責備的語氣來訓示,姊姊聽了便哭了出來,過了一會才能平伏心情。最有趣的是妹妹在用餐的後段隨意拿起一枝筷子敲碗,此時她的父母迎來讚美的聲音,「妹妹,真叻呀!點解你會做得到架!」同一種情況發生在不同的年齡上便有不同的做法,有讚賞和亦有責備,大家認為這種處理方式會影響姊姊的發展嗎?

 

我們可以透過兒童發展理論來嘗試分析或得出一些想法。兒童發展一般是指0-12歲的孩子,有關的兒童發展理論有很多,可以概括分為五個學派,分別有心理分析學派、行為學派、認知心理學派、人本學派及生態心理學派。就讀大學時,本人較常接觸和學習的理論是皮亞傑(PIAGET)所主張的認知心理學派,其中提及2-7歲的小朋友特徵大多是自我中心及集中注意的。意思即是指他們做的行為是由自己感覺來產生的,層次較粗淺,想做甚麼便去做,未必會想到後果。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姊姊拿起筷子敲碗,可能源於她的好奇或者她想敲出甚麼聲音而已。

 

當孩子的行為與成年人的期望出現偏離,成年人總以責備或處罰的方式,希望達到能管能教的效果。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該如何引導,讓孩子養成主動思考並解決問題的做法會否只責備為更好呢?本人以小朋友之間打架為例,當孩子打人時,父母可以問小朋友打人的後果會是如何?自己或對方會受傷嗎?其他小朋友見到打架以後還會跟你做朋友嗎?成年人可以透過問話來讓孩子經驗「我」、「行為」和「結果」的關係,從而讓孩子反思。

 

同樣地,即使是嬰兒做得不好時,身為父母亦應透過語言來溝通及表達。我們明白嬰兒一定會聽不懂,但他們亦可從聲調中獲取訊息。這種做法是為了將來可以幫助嬰兒辨識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作準備。

20160624_parenting01

20160624_parenting02

 

讚美,應該是根據事實來誇獎孩子的努力,讓他們的努力被肯定,因而鼓勵和正增強他們不斷地嘗試。隨便的讚美不單未必正增強小孩子的行為,反而讓小朋友不會明白及珍惜「讚賞」。

 

下一則文章,本人會再談談「如何讚美和責備」。

 

相關閱讀:

如何讚美和責備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教育方程式】鬧之前諗一諗!父母緊記8大要訣 教訓前問清理由

【幼兒情緒】小朋友放學後總是鬧情緒?心理學家建議4個方法幫孩子改善!

【開學準備】小朋友上學有分離焦慮?爸媽必看5大改善方法 !

兩代育兒存差異 溝通著重「先讚後建議」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