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至今已經快一個月,但有不少家長反映子女在學校和家中仍然很「懶」和「心散」,似乎未能從放暑假的氣氛中回復過來。然而,有時候孩子真正的問題並非像表面上那麼簡單。
瑤瑤今年升讀小六,班主任說她最近的默書和小測成績幾乎在全班當中「包尾」,與她過往的學業表現有相當大的分別。另外,她亦時常在課堂途中舉手說自己想上廁所,這種舉動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而在家中的時候,媽媽也發現她在做功課和溫習時無法集中注意力,亦比以前更容易發脾氣,而且整天沒精打采,時常不是頭痛便是肚痛。最初瑤瑤的父母和班主任都以為她可能只是身體不舒服,或是在暑假「玩到個心散哂」,甚至故意裝病來逃避上學。然而後來在細問之下,才發現她同時也有壓力沉重和過份緊張等問題,因此懷疑她患上焦慮症。
瑤瑤的父母對她的要求一向很高,而她在升讀小六後,除了要繼續面對呈分試的挑戰外,還要承受父母想她考進名校的期望,這些壓力很可能是導致孩子擁有焦慮問題的原因。焦慮症是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情緒病之一,患上焦慮症的小朋友,有機會出現各種生理問題如頭痛、肚痛、出汗、心跳急促、呼吸困難、身體發抖或尿頻,這些症狀可能會被家長誤以為孩子只是身體不適,而非情緒出現問題。其實,焦慮症的患者在心理方面也會出現各種問題,包括終日過度緊張、容易煩躁、坐立不安、難以集中精神,以及失眠等。
家長平日可多加留意孩子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主動和他們溝通與相處,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一同找出導致焦慮的源頭。家長本身亦可因應子女的個性和能力來調整對他們的期望,以免對他們施加過大的壓力,或是過份與他人作比較,但同時也要張弛有度,對子女作合理的要求,教導他們認識及處理情緒問題的方法,並陪同他們一起面對困難。此外,孩子的生活習慣對他們的情緒健康亦非常重要,例如有充足的休息時間、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以及找出最適合孩子自己的減壓方法。如果發現子女的焦慮問題持續,或已經對他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便需考慮尋求專家的協助了。
現今香港社會競爭激烈,大眾又時常單以成績或收入來判斷一個人的成就,很多家長為了子女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都希望未雨綢繆,為他們鋪好一條從名牌幼稚園到頂級大學的康莊大道。然而,這條路不一定是對小朋友最好的安排,亦非他們唯一的出路,如強加在某些孩子身上,可能只會適得其反。若能充份了解孩子的個人特質和長處,並以此來引導他們的人生方向,最終也可「鋪出」一條不一樣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