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孩子處理難題的能力的高低,有可能取決於學校的學習模式。根據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應對難題時,不少幼稚園的幼童只懂表示:「我唔知呀」,完全不懂得處理社交矛盾。
該研究利用源自芬蘭的國際測試,分析30名學術型及30名遊戲型幼稚園生如何處理社交矛盾,結果部分香港幼童表現出完全不懂得處理社交矛盾,而當中學術型幼稚園的幼童「唔知點算」比率,為遊戲型幼園的4.4倍,反映前者自主力較低。
研究過程中, 4至5歲幼童需每人回答社交衝突題,如「老師叫你收拾玩具,但你不想收拾,怎麼辦?」,答案最後會分為4類,包括參與協商、順應、堅持己見及抽離。相比下,芬蘭學童的答案均可歸納為上述4類,但香港出現第5類:部分幼童只呆望研究員,沒有給予反應,若重複問題,便哭起來說「我唔知呀」。當中學術型幼稚園學童的答案屬「唔知」的比率是遊戲型幼園的4.4倍。此類幼童反映他們自主力較低,「唔知」代表他們甚至不會思考。
學術型幼稚園注重教學成效,為幫助孩子準備小一學業,安排每日「乖乖上堂」學習不同學科, 僅15分鐘自由活動,玩的多是以學習為目的的「假遊戲」。相反,遊戲型幼稚園的課程設計會圍繞學生興趣,任學童自由發揮。
事實上,五歲前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黃金期,建議多讓幼童參與「真遊戲」。「真遊戲」雖未必涉及學習學科知識,但讓學生自決是否參與、享受玩耍樂趣,如普通的二人三足遊戲,他們可從中已可學習到互相合作的精神。一個愉快而有效的學習環境,不應只強調學科知識,如小朋友能以遊戲方式學習,從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相信小朋友會汲取得更快更多。因此,家長不防安排一些不同主題的益智遊戲(如領導才能、解難能力)給小朋友,令他們樂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