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1.6K

手指關節痛全因「媽媽手」? 類風濕性關節炎延誤 可致關節變形

新手媽媽時常日夜照顧初生BB,重複性的動作容易導致手指關節痛。不少媽媽誤以為手指關節痛必定是因患有「媽媽手」,但事實上有機會是其他疾病的警號,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病科專科陳柏滔醫生表示:「常見發病年齡為35至45歲,現時成因不明,但與遺傳、吸煙及壓力有關。患者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的會造成關節變形,影響生活質素。出現病徵的人士應及早求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延誤診治後果嚴重
兩種疾病同樣可導致關節疼痛,那麼如何可分辨兩者?狹窄性腱鞘炎,俗稱「媽媽手」,是由於重複性動作刺激大拇指後方的筋腱,使其發炎及疼痛。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免疫系統的毛病,其病徵呈對稱性,通常影響第2及第3節的關節,嚴重者會使關節出現紅腫熱痛,並受晨僵困擾。病徵一般持續6星期以上,部份病人更會出現低燒及食慾不振。陳醫生指出:「若不及時治療,便可能會出現骨質病變或增生,無法逆轉。」這病亦會誘發虹膜炎,並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

進階治療起效較快
現時有不同的治療選擇,旨在控制病情,達至臨床緩解。醫生會按照不同病況,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案。一般會使用止痛消炎藥或低份量的類固醇來「治標」,控制關節發炎,並使用抗風濕藥來「治本」,當中傳統的抗風濕藥能在約4至6星期控制病情,但若12個星期以上仍未達致療效或出現副作用,便需考慮進行進階治療,如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生物製劑主要針對抑制腫瘤壞死因子及白介素-6等發炎因子,而口服標靶藥則可控制關節外的酵素酶。這些進階治療起效快,有部份病人在約兩星期內已無痛楚,約4至6星期腫脹亦會消失,且副作用較少。

曾有一名28歲的女患者,起初有輕微關節不適,誤以為是媽媽手,於是服用止痛藥了事,但病情其後惡化。除手腕關節腫脹外,大關節也開始出現不適及僵硬,就連聽電話等簡單工作亦出現困難。胃口亦同時變差,兩個月內輕了10磅,因此前往求醫。經臨床診斷後,發現症狀持續逾6星期, 10個關節以上均有炎症,發炎指數亦相當高。由於患者一開始堅持餵哺母乳,因此只能服食止痛藥及抗風濕藥物,可是一星期後情況惡化,於是便需轉用其他抗風濕藥物及類固醇,但需要暫停餵哺母乳。及後病情得以改善,因患者想再次餵哺母乳,便改用一個月注射一次的生物製劑,經約半年的治療,患者的症狀得以緩解。


相關文章

小朋友不肯戒片好扭計?專家:放鬆是訓練關鍵!

小朋友咬指甲、吮手指或因壓力過大!專家剖析兩大幼兒壓力來源及應對妙法

【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幸福水平偏低 家福會籲家人各施其職、共同付出

【爸媽注意】煙酒傷心 冠心病年輕化要通波仔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