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

1.8K

【教大文章轉載】那種能力決定孩子能否躋身「人生勝利組」?

由慈慧幼苗親子學堂專家提供

自我調節是指孩子能夠掌握及運用一些改變自己行為的技巧,讓自己成為一位獨立的解難者。透過一項為期32年、達1000 人參與的追蹤研究,Moffitt 的團隊(2011)總結出兒童期的自我調節能力,能推測一個人30多歲時的人生:自我調節能力較高的孩子,在成年後較為健康、有較良好的財政和較奉公守法,可說是有較美滿的人生。

透過多年的研究及家長訓練的經驗,Sanders 和 Mazzucchelli(2013)就總結出一些有效的育兒策略,現與大家分享:

(一)隨機教學

每一次孩子向家長尋求協助解決困難的時候,都是教導孩子自我調節的好機會,家長應好好把握。

例如:孩子向家長查詢功課,家長可先問孩子題目與甚麼內容有關,以初步知悉孩子已達至的水平,或已掌握的技巧,再提示孩子如何適當地應用已有的知識,幫助自己解決困難。若果孩子問:「媽媽,呢個面積點計呀?」,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找出已學的公式,而非直接點出答案:「呢個係咩形狀呀?」、「三角形既面積有冇公式架?係邊一課搵到呀?」、「有底長、有高度喎-可以點用呀?」

(二)坐言起行

在指引孩子行動時,家長不妨先踏出第一步,向孩子示範如何開展有關工作或要求。參考以上「三角形面積」的例子,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翻開數學課本的目錄,與孩子一起回顧該課題的篇章,然後一同翻閱至有關部份。這樣屬於較度的介入提示,一般而言孩子較樂意順從。孩子在下一次出現類似困難時,亦有較大機會自行嘗試處理。

(三)讚賞自控

具體而清晰地讚賞孩子的自控表現,能夠讓孩子清楚明白調節自己行為情緒時所需要的技巧,並且更樂意於日後繼續練習和運用。

例如:孩子與兄弟姐妹或同儕出現爭拗,家長知道孩子感到憤怒,但未有反擊或報復,不妨「俾個like」:「頭先見到你雖然好唔高興,臉都紅晒,但係你好盡力克制同忍耐,無理人地對你既針對,做得好好!(豎起拇指)」

(四)引導回顧

家長可不時與孩子一同檢討自己的表現和進度。不少家長都會為孩子制訂學習獎勵計劃,以鼓勵孩子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功課,或養成每天溫習的習慣。家長可不時與孩子檢討進度,討論成功或未能達標的因素,例如:「呢個星期你拎到幾多張貼紙呀?咩原因會比起星期多左、進步左呢?我覺得係因為你係呢個星期認真/專心/努力/用心左喎!」

(五)聆聽成就

不少孩子均愛向家人分享自己在不同地方所學到的知識。幼兒愛在成人面前唱兒歌、數數字;小學生會分享自己的圖畫、勞作、文章;中學生大抵會說自己在球賽進了多少分-對孩子而言,這些表現,乃他們成就感的來源。Ng(2008)的團隊發現,在兩節測驗環節之間,家長若與孩子進行5分鐘、針對測驗內容及其重要性的討論,孩子的表現則進步33%﹗進步幅度是沒有進行討論的兩倍﹗因此家長不妨與孩子一起檢閱孩子做得好和做得不足的地方,好讓孩子能夠學懂如何幫助自己改進。 例如孩子跟你唱英文兒歌:「好好聽喎,仲拍埋手打拍子,你上課時緊係有留心啦!不過最尾兩句唔係好清楚…聽日唱遊堂再用心聽清楚最尾個兩句,再全首歌教我多一次吧!」

(六)成功在望

家長不妨帶領孩子,思考自己的想法或計劃的可行性,一同展望成功的關鍵,想一想如何讓事情更有效和暢順。例如:孩子明天會參加學校樂團的面試選拔,你預計孩子會表現緊張,因此你在早一晚跟孩子商討了一些方法去放鬆自己:「聽日開始前,你可以飲少少水、慢慢呼吸、定一定自己-咁樣你就可以放鬆到,集中到精神架啦!」。相對於只對孩子說:「你唔使緊張架,無問題架」,家長直接點出可行的方法對孩子而言更見具體和有效。

 

文獻出處:
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Belsky, D., Dickson, N., Hancox, R. J., Harrington, H., et al., (2011). 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8, 2693-2698.
Sanders, M. R., & Mazzucchelli, T. G. (2013). The promotion of self-regulation through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16, 1-17.
McGonigal, K. (2013).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New York: Avery.
Ng, F. F., Pomerantz, E. M., & Lam, S. F. (2007). European American and Chinese parents' responses to children's success and failure: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respons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 1239-1255.

客席筆者:
保良局社會服務部教育心理服務主任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

資料提供及授權使用: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CCFS
www.facebook.com/eduhkfsac/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兒童發展】發現2歲小朋友是左撇子 港媽煩惱應訓練右手還是自由發展

【教育方程式】培養幼兒社交能力 由家庭做起

【家長注意】哈佛研究:打屁股影響兒童大腦發展

【教育方程式】自動自覺唔容易?3招改善孩子拖延陋習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