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進食或偶爾牙齦流血往往被認為是小毛病,容易被人忽視。牙齦出血可能只是暫時性問題,然而也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警告信號。
牙齦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只是刷牙不當,亦可能是隱藏著牙齦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常見原因包括:
1. 牙齦疾病 / 牙周炎
牙齦疾病是牙齦出血的最常見原因。當牙菌膜在牙齦線周圍積聚,會感染和刺激牙齦,身體免疫系統此時會產生炎症反應對抗感染,牙齦因此會變得更敏感、紅腫和容易出血。
2. 刷牙太用力
清潔牙齒過於用力或使用錯誤類型的牙刷會令牙齦受損並導致出血。刷牙用力不會去除更多的牙菌膜,反而可能會損壞琺瑯質。
3. 缺乏維他命
維他命C和K水平低會增加牙齦出血的風險。如有增加攝入量的需要,建議可改善飲食習慣或服用補充劑,例如食用含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和蔬菜,包括三色椒、西蘭花、柑橘類水果等。
綠葉蔬菜蘊含豐富維他命K,因此可考慮多進食生菜、芥菜、菠菜和西洋菜等。除蔬菜外,大豆和橄欖油也是維他命K的良好來源。
4. 荷爾蒙變化
青春期、懷孕或更年期期間的荷爾蒙變化會使流向牙齦的血液增加,使牙齦變得更為敏感並容易出血。孕婦患牙齦疾病(妊娠牙齦炎)的風險也較高,幸而這種情況通常只是暫時性的。
5. 健康問題和服用藥物
一些健康問題會增加牙齦出血的風險,例如血友病和白血病等出血性疾病,或者受到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某些稀釋血液的薄血藥,如阿士匹靈(aspirin),華法林(warfarin)等也會使牙齦更容易出血。如果懷疑牙齦出血可能與藥物有關,請與醫生討論更換藥物。
6. 不合適的假牙或矯齒器
假牙、牙套或其他牙科矯齒器安裝得太緊、鬆動或脫落都有機會刺激或令牙齦損傷導致出血。建議讓牙醫檢查相關裝置是否仍佩戴合適,如有需要可進行調整,或重新更換。
7. 牙科治療或受傷後出血
口腔受傷或接受牙科手術(如拔除智慧齒)後出血是很正常的。這通常是暫時的,可以用紗布施壓約30分鐘來緩解。
在止血前應避免漱口、進食或飲水,同時也應避免觸摸傷口。記住在牙齦癒合期間不要吸煙。如果持續流血不止,請聯繫主診牙醫跟進。如果流血過多,應立刻前往急症室接受緊急治療。
如有問題,請聯繫你信任的家庭牙醫。
提提你 - 你有權按自身需要選擇不同的牙科醫生,建議你參閱已上載於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的官方網頁上的註冊牙醫名單作出最符合你個人需要的選擇。以上內容旨在向你簡單介紹相關牙科程序的性質及影響,讓你在選擇牙醫及相關治療方法的時候能夠作出知情的決定。所有治療方法均有利有弊,關鍵是你必須對不同治療方法及程序有基本認識及了解相關風險。同時,以上內容不代表任何牙醫或牙科機構的專業意見或觀點,為你的健康著想,請向你的家庭牙醫尋求正式醫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