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嬰兒抵抗力弱,一不留神就容易生病,爸媽需要小心照顧。台灣一名主播日前在社交媒體分享,指2個月大的兒子突然不願意喝奶,甚至一見到奶瓶就哭,求醫才發現是罹患鵝口瘡,讓她相當心痛。
台灣主播張齡予於去年11月產下兒子「小班長」,不時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育兒日常。她上周四(26日)在Facebook發文,透露兒子近日喝奶時變得很厭世,跟過去狼吞虎嚥的樣子相差很多,「30ml、30ml的減少,最後甚至一看到奶瓶就爆哭,一口也喝不下⋯」
兒子突然厭奶令她十分憂慮,擔心他再不喝奶會脫水或住院,因此初五復工後便立即帶兒子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罹患鵝口瘡。張齡予坦言是第一次聽說鵝口瘡,指鵝口瘡是一種黴菌感染的疾病,會造成寶寶嘴破,看起來跟奶垢很像,在舌頭上留下白白、薄薄的東西,「差別在紗布抹不掉!用力抹會流血!沒即時治療併發症很嚴重!」
張齡予表示兒子必須吃抗黴菌的藥物,為期一個禮拜,一天吃4次。看見兒子嘴破又要喝奶吃藥,她感到十分心痛,「小班長嘴破,還得喝奶吃藥,難怪苦瓜臉加爆哭…媽媽光想也知道多痛了…」
張齡予希望藉自身經歷提醒新手爸媽,平日除了要消毒寶寶的餐具和玩具外,「每一餐」喝奶後一定要不嫌煩幫忙刷牙,用紗布沾水清潔口腔,才能避免黴菌滋生,「用紗布沾煮開過的水清洗奶垢,不然可能就像小班長一樣得了鵝口瘡,痛到沒辦法喝奶。」
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由口腔念珠菌感染所引起,也稱為口腔念珠菌感染,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舌頭及上顎,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常見於6個月內的嬰兒,尤其出生4週大為高峰期。鵝口瘡典型症狀是舌頭上出現白色斑點的凝塊,周圍有紅暈,分布範圍不僅局限在舌頭,強力擦拭可能會出現出血點。臨床上新生兒會出現躁動不安、胃口不佳、拒絕進食等症狀。
文章及相片來源:張齡予Facebook、康健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