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5

5.8K

中醫理療篇:產前調理 產後進補

女性懷孕後身體會出現變化,隨著腹部一天一天的隆起,有些孕婦會出現妊娠嘔吐、眩暈、疲勞、皮膚瘙癢及水腫等問題。懷孕期的不適症狀與孕婦的體質及臟腑功能有關,胎兒的生長發育跟母體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情志調適等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若孕婦感受外邪、七情內傷、房事不節等因素會引發妊娠病甚而危及胎兒。

 

 

懷孕時母體會輸送大量的氣血孕育胎兒,易使陽氣上浮,氣機上逆,引起孕婦頭暈、惡心嘔吐;到懷孕後期,胎兒日長,致水濕內停,出現妊娠水腫、胎水過多; 若孕婦脾虛血少不足以養胎,則出現胎萎不長,較嚴重的情況是孕婦沖任氣血失調,胎元不固,胎動不安,發生陰道出血及小產。因此,中醫產前調理就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孕婦懷孕至生產前的階段,根據中醫辨證論治,透過中藥調理、中藥藥膳、中醫經絡推拿及針灸等方法調理孕婦身體,紓緩女性懷孕過程中的不適,治療妊娠病,達到安胎及順利生產的作用。

另一方面,婦女產後多虛多瘀,有機會出現惡露不絕、產後腹痛、產後身痛、缺乳等產後病。若產婦在生產的過程中消耗過多體力或剖腹產時耗損大量氣血,導致氣血虧虛,津液耗損,容易出現陰道大量出血、頭暈、母乳不足等;此外,產後百節空虛,易受風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多見產後發熱、頭痛或關節疼痛等症狀;產後氣虛血瘀,瘀血停滯於經絡,亦會導致產後惡露不絕或產後腹痛等問題。

產後首六週的坐月期是進補的最佳時機,中醫產後進補是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在分娩後利用中藥湯劑及中藥藥膳等方法,調節女性產後的各種病理變化,助排清惡露,使子宮恢復,幫助分泌充足的母乳,讓婦女在坐月子期間恢復身心的健康,產後進補得宜能為身體下次懷孕作最好準備,產後調養既能減輕之後在月經期及更年期出現的不適,也有助減慢身體衰老的速度。

以下介紹兩款食療供讀者參考:


  1. 產前食療 - 海參滋陰湯
    材料:海參3條、栗子20粒、枸杞子10克、淮山30克、無花果8個、蜜棗3個、陳皮一角、瘦肉200克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備用,水滾後放入栗子、無花果、淮山、蜜棗、陳皮、瘦肉,水再滾起轉細火,煲2小時,最後20分鐘放入海參及杞子,加入食鹽調味即完成。


功效:海參滋陰湯有滋陰補腎,健脾養胃的作用,適合腎陰不足,脾胃虛弱的女士食用。

  1. 產後進補 - 雞補腎湯


材料:正南棗10個、桂圓15克、蓮子20克、合桃30克、烏雞一隻、瘦肉200克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備用,水滾後放入所有材料,煲2小時,加入食鹽調味。

功效:烏雞補腎湯有補血安神,養心補腎的功效,適合生產後血虛,心腎不足的女士服用。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撰文: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 楊碧華 註冊中醫師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我的孕期補品♥台灣No.1老協珍熬雞精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