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BB隨時可以出生,媽媽們很多事情會擔心、甚至會出現負面情緒和想法。如何調節自己心情?到了什麼情況就要向專業人士求助?
到第32週,父母為迎接新生命會準備各類用品,也許會開始執拾「走佬袋」。現在,也是時候去認識產後抑鬱症。要知道產後抑鬱症是十分常見的,十分之一的母親也經歷過。若媽媽有產後抑鬱症或其他情緖病的病歷,每次生產後再出現病徵的機會也會提高。
產後首兩週,要照顧初生嬰兒,媽媽睡眠不足,而且身體仍在適應。所以有一半的媽媽也會有情緖波動,所謂baby blues。這是正常的,多數只維持數天,最多兩個星期。若果之後情緖持續低落或、不能自制的哭泣、對嬰兒麻木不感興趣、失去動力、感到絕望、對自己能照顧嬰兒失去信心、失眠、沒有胃口、甚至產生傷害自己或嬰兒的念頭、以及幻覺,這便需要正視。在婦科醫生處作產後檢查,又或是帶嬰兒到母嬰健康院時,媽媽也不妨向醫護人員傾談自己的情緒狀況。醫管局的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專為處於懷孕及產後階段懷疑患有情緖困擾、精神健康問題的婦女提供服務。產後抑壓症是可以治療癒的。只要及早識別,在生產前跟醫生及家人溝通,計劃好母嬰的照顧及後備方案,便不用太擔心。
近年,很多媽媽都知道母乳餵哺的好處。但這亦對媽媽們衍生了不少壓力。例如對自己的奶量,能否全母乳,可以提供母乳多久等等都很緊張,甚至產生情緒問題。當然,母乳餵哺自己的孩子是一種很親密的體驗,過程中媽媽與嬰兒身體都會產生催產素這荷爾蒙,加強兩者的依附關係。但無論是什麼原因,包括媽媽自己的意願或身心限制,不選擇母乳餵哺的話,也不需要內疚,旁人更不應批評。媽媽好好照顧自己身心,便是為孩子做最好的事。其實,爸爸媽媽只要每天有愛心地照顧自己的子女,無論是吃奶粉或是母乳,都能建立穩定健康的依附關係,令子女美滿成長。
文章作者:
黃瑋姸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