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3

3.2K

【父母教室】資訊,不能盲信(續篇)

image1.JPG

剛好一個月前,寫了一篇有關資訊氾濫年代的感想。那篇〈資訊 不能盲信〉(按此閱讀),主要是提及有關各式各樣的文章,似乎濫用了「專家指出、調查發現」等字眼,使家長在蒐集育兒資訊上,增加了難度。

 

原來除了主動去接觸資訊以外,很多時候資訊會主動地如洪水般衝過來。在短短的這個月間,就發生了兩個備受社會熱議的法庭個案,面對整日在不同地方的洗板,大眾的各抒己見、網民熱議、媒體轉載、私訊分享、茶餘吹水、加鹽加醋,這一碟資訊大雜燴,的確有點令人吃不消。

 

今天坐電車,短短的中環至灣仔車程,就聽到兩位阿叔有以下對話:

「好似判咗,20個月。」

「嘩,好唔公平啫。」

「有乜唔公平呢請問?」

「車!另一單兩年喎!」

「吓?點比較?」

「喂打幾下,又唔係重傷,仲重罰過公職失當?」

「我唔明你點比較,你即係話呢單判重得滯,定果單判重得滯?」

「哎呀我都好亂!講到尾,咪又係圍內自己友玩曬……」

「我仲亂過你。你究竟知唔知自己講乜?」

「我朋友話呀!啲外藉法官都有偏見啦!」

「近啲呢單係華人法官呀。你有冇睇清楚新聞?」

「又捉我呢啲細微細眼嘢……」

「細微細眼?!但你基於呢個 Point 去批評喎……」

「唉,總之都唔知攪乜!打理香港又要告!維持秩序又要告!」

「又唔同喎,每人要為自己行為負責嘛。」

「你又知佢地真係有做過?你係佢地心裡面條蟲??」

「喂證據確鑿呀,又有片、又有相、又有文件、又有証人喎。呢個係事實!」

「車,你咪又係有自己果套道理!」

「嗱,又唔係噤講呀……」

「之但係呢……」

 

下略。雖然之後的對話氣氛越見熾熱,但內容基本上也是主流媒體所轉載的,時而人云亦云,時而斷章取義,時而大律師上身……

 

他們高談闊論,我則越聽越驚。可幸我兩個豆丁也只是處於化骨龍年代,生活恆常莫過于「食瞓玩痾」,但他們長大之後,面對更多更快的海量資訊衝擊,要怎樣教育才能使他們不致被資訊大海掩沒?怎樣才得以清晰地選擇訊息,並建立得宜的價值觀?怎樣能夠在生活上有些相對高質素的討論?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接受者比資訊發放者需要更大的智慧,去衡量和消化。宛如活了良久的大人,也未必可以好好掌握,更何況是白紙一樣的小朋友。

 

思前想後,得出了一個基本框架。面對四方八面撲來的資訊,在不談及個人意見的前提下,我會先問兩個問題:

 

1.  誰是資訊發言者?他們有相關的知識嗎?

第一點,要嘗試肯定誰是資訊發言者,而這位人士有没有足夠的知識去評論。在這裡我並不是抹剎發言權,重點是資訊的相對說服力和真確性。(為什麼是「相對」?第二點再詳述。)

 

以近日熱議的法庭判決話題為例,如果發言者是法律界人士,我會比較細閱其論點和依據。如果發言者沒有既定的專業資格,就只會好像我和一班同事談論湊仔經,無論我們擁有多少不同的專業知識,看似有紋有路也只可當是酒樓阿伯閒話家常。直接一點的例子:就算經驗豐富且認受性極高的法官,也沒有資格去胡亂批評電影製作人的專業創作和藝術判斷,相反亦然。用武斷和不禮貌的惡意批評去攻擊其他範疇的專業人士,只會顯得不智,並貶低自己和本身的專業。

 

而有些情況,當我們無法判定誰是資訊發言者的時候,就乾脆抱著看趣文的心態去吸收內容好了。

 

2. 發言者有否背景立場?他們有意轉達某些信息嗎?

第二點,就是發言人的背景立場。就算是專業人士,也會有個人的價值觀和取向,他們會用自身的專業資格,去支持自己的立場。這一點比較難掌握,但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之上,情況會比較明顯。

 

也用同一個熱議的話題為例,清楚分明的兩派意見,落散在一眾媒體和朋友圈中。儘管同是法律界的專業人士,在「認知偏見 (Confirmatory Bias)」所引發的立場性討論之中,發言者也會主動採納和自己意見相同的資訊,去支持己見。

 

有時,是非其實並不分明,那麼不同立場就不聽嗎?其實我覺得更加要聽,從而去明白其他觀點和論據,以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情。

 

以上兩點,總算是有一個簡單的框架,去先行處理流入耳邊的資訊。有用與否我不知道,起碼可以提高一點警覺,並希望為子女灌輸一些面對資訊洪流的基礎。

 

而令我感受更深的,是以上提及的兩位阿叔,最後用了以下的對話作結,然後雙雙下車:

 

「你噤有 View,今日你決定食乜啦!」

「你啲論點爆啲,費事講完又比你 Challenge!」

「唔好煩,老地方,食好西。」

「Okay!食好東西!坐低繼續傾!」

 

世界的觀點與角度太多,我從來不奢望有「良性討論」,我認為做得到「善意討論」,已算可幸。而現實社會中,還有多少人,可以像這兩位叔叔,在熱切討論裡仍然能蘊含不同論調的包容?

 

相關閱讀:
【父母教室】資訊,不能盲信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教育方程式】鬧之前諗一諗!父母緊記8大要訣 教訓前問清理由

【幼兒情緒】小朋友放學後總是鬧情緒?心理學家建議4個方法幫孩子改善!

【1-5歲教養】教導孩子「分享」,爸媽要知道的「分齡」法則!

【教育方程式】父母切忌5種行為 傷害子女弱小心靈!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