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7

3.3K

做個「不缺席」的父母

農曆年假的最後一天,我們相約了一班好友,帶同兒子到佐敦谷公園遊玩,若非女兒需要足夠休息準備第二天注射疫苗,我們也會帶她一同前往。

 

兒子當天玩得非常開心,臉上的笑容,是在其他場合不曾見到的。兒子是個隨和的人,沒有大脾氣,又不太執著,所以心境開朗。但太陽一樣的笑容,也不是經常可以看到。回來我打印了幾張照片送給他,他指著照片又娓娓道出當天的所見所聞,最後加上一句﹕「下次跟爸爸媽媽和妹妹再去,好嗎﹖」

 

童年時每逢假日,都是我家不成文的「家庭日」。我們早上起來便會一起行動,上酒樓、去逛街等等。若有同學想相約星期日,我一定會推卻,因為假日不跟家人待在一起,感覺怪怪的。這種觀念,驅使我有自己的家庭後,甚麼事情都想整家人一起參與。

 

兒子滿月後,假日總跟我們往外走,整個香港幾乎都遊遍了,有兩次更跟我們一起遠足,現在想起來真是個「壯舉」。除了本地遊外,兒子七個月大開始,我們就帶他外遊,三年下來總共外遊了六次。可能會有人說,孩子太小根本不知道外遊是甚麼,夫婦倆又辛苦,因為要帶的東西太多,外遊時諸多限制不夠享受。

 

不過,我倆的共識是,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他不同的體會,即使他之後記憶模糊,但當下給他的快樂及體驗是無價的,而我們跟孩子一起外遊時,也會有很多快樂的回憶。除了外遊,其他大大小小的日常活動,我們都盡量一起行動,讓我們的生活及回憶中都有彼此。

 

記得以前有位前輩分享,如何不讓她的女兒太早談戀愛及學壞,就是經常與她一同出遊。她說旅程中除了遊玩,也跟女兒有不少的分享,有時又會藉不同事物灌輸價值觀,女兒每次回來後,眼界開闊了,覺得天大地大,很多有趣的事情等著她,現階段應先努力增值開拓自己。

 

當然我也不反對夫婦二人去旅行,婚後是不可以停拍拖的,但如果因為怕麻煩而每次都留下孩子,就非常遺憾了。孩子成長時需要同伴,小時候他的同伴是父母,長大時同學及朋友再加入成為他的同伴。

 

朋友間有些「自由自在」型的父母,經常在FACEBOOK貼文說去了不同的地方,但相片中他們的孩子都缺席了。外遊時,孩子留給長輩;逛花市時,孩子留給工人;外出吃飯時,孩子又是留下來。當孩子時常「被缺席」在父母的生活中,其實是父母都缺席在孩子的成長中。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AMADEUS國際學校 將運動融入生活 激發無限可能

AMADEUS幼稚園:終身學習的起點

叮叮科創大賽2025:中學生創科大賽 冠軍隊伍贏取萬元現金獎

從課堂到舞台:AMADEUS協助學生邁向國際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