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每天的新聞報道,不少人都會有個疑問:社會上的同理心及仁慈,究竟去了哪裡呢?
這也引伸另一個問題:如何教導孩子認識關愛和仁慈,為社會帶來一點正能量呢?
以下就綜合了專家的一點建議,不妨參考一下吧。
談感受
「要去關懷他人,就由同理心開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下手機,多進行面對面的對話。「數碼時代的孩子雖然會選用 emoji,但多不懂得觀察別人的情緒。要教導孩子對話時,要有眼神接觸。」
另外,也要教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孩子對話時,可以說 '我看得出你很難受' 或者 '我明白你很憤怒'。」
「認識別人感受之前,都先要了解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兒童神經外科專家認為,家長教導孩子感受,就如教他們認識顏色和數字一樣。「你可以見到家長與小朋友逛公園時,會找尋機會說:'這個花是什麼顏色呀?'、'巴士又是什麼顏色呢?' 或者 '哪裡有多少棵樹啊?'
同樣地,你可以問 '看到那邊的姨姨嗎?你覺得她看來開心,還是難過呢?'」
專家也建議一個「猜猜我感受」的遊戲,你只要扮開心或難過的表情,叫孩子估一下代表什麼的感受。「孩子就會漸漸養成習慣,多注意別人的表情。」
下一步,就可以問一下他們,有關別人的感受。「例如問一下 '如果你拿走了 Tommy 的玩具,你覺得他的感受如何呢?' 或者 '你打我的時候,會令媽媽很傷心啊。'」
借一下媒體
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和閱讀,是個好機會去培養同情心。「角色友善又有同情心,又或者刻薄又傷人,都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談談角色會有怎樣的感覺,又或者如何處理會比較好呢。」
以身作則
父母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比任何方式更重要。「兒童不止會學習你說的話,你可以說 '留意別人的感受',但假如你自己沒有如此做的話,就不會有作用。」
專家也建議,父母可以用語言去表達感受。「今天,我很難過啊」或者「我好失望」,孩子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去練習一下。
相反,家長都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這不等於你每一次都要順應他們的要求,不過要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們的感受。」
確認孩子關愛的行為
「家長會讚賞孩子的成績,同樣地如果孩子關愛他人,也應該給予鼓勵。'你剛才幫助那個小男孩吧,做得很不錯啊。你看到他很開心嗎?'」
孩子會因為你提起而注意到自己做了件好事,知道自己原來會關心他人,就會以行為去配合。
給他們看看不一樣的人和事
「讓孩子在多元社會中成長和成功,就要教導他們接觸不同的人,包括文化、種族、宗教、外表或能力上。」
例如通過閱讀、電影和電視,也可以到不同的餐廳吃飯、參觀博物館或者做義工等,接觸不同的人。「更重要的,是活動後的討論,談一談感受和關注的事。」
另外,不要再說種族及文化有關的笑話,或許看來無傷大雅,但其實破壞了孩子對這些人的觀感。
承認錯誤
「如果你犯了錯誤,對某些人有不禮貌的行為,你應該向孩子承認錯誤。例如對排隊付款的人,感到不耐煩,你可以解釋 '也許她有太多東西要拿,當時太多人排隊了,我應該可以對她更友善一點呢'。」
「他們都看到你做的事,所以記緊要對身邊的人好一點。」
家庭活動
可以定期問一問孩子,做了什麼好事,一起討論。另外,一家人參與義工活動,都是一個不錯的活動。
其他建議,包括:多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雖然社會上充滿憤怒和暴力等,但身邊總有仁慈的事,我們應該向孩子指出這些事,同時解釋,小事如幫人拉開門,或者說句多謝,就已經足夠令人帶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