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甚麼都講求「快、靚、正」,速食文化不知不覺間蔓延教育裡頭,成年人每每要求孩子用最短時間、最快速度拿到最佳成績。然而,人生路上不是每件事都是快捷直達,失敗與嘗試的過程中也有值得細看的風景。
山地單車手與前體育主播的育兒宗旨
溫暖的冬日與山地單車手陳振興(阿興)約在屯門公園見面,同行的還有他的太太梁倩影和一歲兒子宇熙,夫妻倆推著坐在三輪車上的兒子散步,陽光灑在三人身上,場面甚是溫馨。
或許與長期在山上獨自練車有關,阿興不是滔滔不絕的那類人,倒是從前是體育主播的梁倩影讀透丈夫的心,把阿興的想法條理地表達出來,阿興在旁邊聽邊點頭,然後笑說:「我太太好清楚我,哈哈!」
這對合拍的夫妻,在教養路上也堅守著一樣的宗旨──讓孩子過快樂童年。
沒人不讀書可拿100分
阿興21歲才加入港隊成為正式運動員,雖然運動員生涯起步遲,但成績斐然,拿過亞運金牌,大家稱他為「香港山地車王」。然而成功從來沒有捷徑,阿興的獎項是經過無數失敗再嘗試、再失敗再嘗試而來,亮麗成績背後是一連串艱辛奮鬥的日子。他不相信有人可以不讀書就拿100分,每個人的光鮮背後必定有所付出,只是多與少的差別而已。
阿興去年參加2016里約奧運,是退役前的最後一役。
以他而言,單是決定是否轉做運動員而經歷了連番掙扎,「在做運動員之前已經工作了兩年,自然有好多考慮,擔心自己年紀大,怕自己能力不及,又憂心會造成屋企負擔。」不過在一連串考慮後,阿興因為不想將來後悔,見家人朋友大力支持,於是決心跳出安穩,給予自己三年時間放手一試。
結果這一試便是十四年。運動員的旅途並不易走,尤其山地單車在香港不是熱門項目,阿興的訓練往往在山谷裡孤獨地完成,教練雖然跟著訓練,但通常在起點等他,他幾乎每隔20分鐘才見到教練一次,而每次,不過是幾秒鐘的一閃而過。
在漫長而無伴的訓練裡,眼前的景象重覆又重覆,阿興指時間愈長就愈容易崩潰,「到最後又累又想放棄,要不斷想很多原因支持自己,頂下去。」堅毅的個性也是由此而來,「平時要push自己,繼續向前,向訂下目標努力。即使失敗,就檢討再學習,過程中一定會有進步。」
孩子最需要的是爸媽陪伴
阿興自中學開始參加本地單車比賽,到成年時加入香港單車隊,在人格形成的時期,單車運動佔了舉足輕重的部份,到今天成為爸爸,他從單車裡學到的事也影響著他的育兒態度。他希望兒子也可以有這份堅毅,所以絕不做凡事過份緊張的怪獸家長,「我成長中都是自己解決問題,太過保護孩子會令他解難能力低,將來踏出社會,難道我與他一起返工?」
他認為小朋友最需要的是爸媽的陪伴,而不是瘋狂催谷。「書是要讀,但適量有基本程度就可以,不是要鬥成績。反而爸媽身教直接影響小朋友,所以要做好榜樣,慢慢感染孩子。」
他現在不用工作時,必定會陪伴宇熙,而太太倩影則主力照顧兒子,倩影深感小朋友成長的頭十年至為重要,所以特別重視親子關係,「小朋友去到中學就不會再像此般依賴父母,所以想趁現在他還是一塊海綿的時候,花多點時間與他相處,灌輸我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
夫妻倆決定不當怪獸,也不做直昇機,人生有高有低,不可能每次都贏,所以擁有良好心理質素,以樂觀態度面對問題,比起一味追求勝利更為重要。倩影以橡筋來作比喻:「做人要有韌度,可以拉緊也可以鬆弛。但如果長期拉到最緊,每次都去到最盡,不懂放鬆,橡筋斷開時會好痛。」故放手讓宇熙嘗嘗人生高低起跌,面對一下挫敗未嘗不是好事。
做兒子的人生教練
去年阿興完成他運動員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現時正在裝備自己,為轉型做教練作好準備。做教練不同做運動員,「以前做得好或不好都是自己問題,但做教練要對運動員負責任,要好做多計劃,責任更大。」阿興說。
乍聽之下,教練的角色其實與爸爸差不多,引領運動員/兒子成為更強大的人。倩影指阿興是孩子的人生教練,將自己的經歷與宇熙分享,教導他面對成長中的生理和心理問題,亦做他的榜樣,用爸爸角度帶領他成長,「不論宇熙日後會否踩單車,但阿興那份堅持和熱誠都會影響到他。」
其實這位車手爸爸並不特別期望兒子走自己的舊路,「踩到我這程度太辛苦喇!」阿興說,「但如果他好鍾意就無辦法,順其自然,再看看我們會否發掘到他的長處,有的話就才加以栽培。」
阿興年少便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沉醉其中,努力付出,過程雖然漫長,但最終結出美好的果子 (還在這路上抱得美人倩影歸)。宇熙的路,阿興留給他自己去走,縱然未必保證平坦順遂,未必直達大眾期望的「成功」,但至少是孩子自己選擇,也由他自己承擔隨之而來的苦與樂,轉折之間總有得著。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還他選擇自由,他自會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子,不管美與醜,也是真實存活過的明證。
身為運動員的阿興最後不忘勸勉各位父母多帶孩子做運動,「健康身體是鍛鍊回來,日日困在家不去戶外不會健康,很多研究證實做運動可減慢退化,身體強壯好多。」
撰文:蕭栽
攝影: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