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30

5K

父母應減少使用「不」字


有研究發現,父母對五歲以下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可以」。這結果不禁讓我反思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的經常說這句話。

 

假日帶孩子外出時,我多番觀察,發覺那怕是短短的一頓飯,家長從孩子一坐下,就開始喋喋不休發出 「不可以」的指令:不可以玩筷子,不可以碰茶壺,不可以吃花生,不可以落地,不可以玩電話等。就算孩子乖乖的坐好,安靜地吃東西,還是不時會聽到含有「不」字的話語。

 

為什麼家長經常把「不可以」掛在嘴邊?究竟是出自關心,所以多番提點? 是因為保護孩子,所以不讓孩子做某事情? 是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如下雨所以不可以去公園? 還是因為私利,自己有其他東西忙不過來,所以無法達成孩子的要求? 還是因為面子,害怕外人的眼光,所以命令孩子?

 

其實什麼原因也好,父母必須知道 「不」這個字含有否定的意思。或許家長是出於好意,但對孩子而言,這就代表著不同意,不容許和縛,從而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更可能觸發違規、對抗、哭鬧和暴力等行為。

 

試想想,當你工作的時候,你的上司無時無刻都向你說 「不可以」時,你的感受如何?你是否還有動力去工作?是否繼續充滿熱情?會否再禮貌地詢問上司的同意才行事?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危險意識確實較低,需要父母多提點。不過,家長可以採用正面的溝通方法,去讓孩子明白,而不是用否定的負面表達方法,去禁止孩子。家長不妨先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後正面地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飲茶時,當孩子很想離開座位,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想落地玩,不如我們快點吃飯,然後讓自己充滿能量才去玩。」當下雨天無法帶孩子去公園的時候,家長可以說,「我明白你很失望,不過下雨去公園會讓我們生病,這樣就有一段時間無法去公園了。不如我們等天晴的時候再去,現在玩其他室內的地方玩吧。」如果孩子對某些食物敏感,家長更需要告訴孩子原因,並給予其他美味的食物讓孩子選擇。這樣的處理,不但能訓練孩子從他人的角度思考,更能讓孩子明白父母背後的心意。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教育方程式】鬧之前諗一諗!父母緊記8大要訣 教訓前問清理由

【幼兒情緒】小朋友放學後總是鬧情緒?心理學家建議4個方法幫孩子改善!

【開學準備】小朋友上學有分離焦慮?爸媽必看5大改善方法 !

【1-5歲教養】教導孩子「分享」,爸媽要知道的「分齡」法則!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