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3

796

【停課不停學】沒有不勞而獲!用「類比」教小朋友辨別銀行的卡類服務

記得小時候,看著電視劇中的富翁財大氣粗地拿出支票簿,然後放聲問道:「要多少?」隨即在支票上填上金額,大力放在那人的手上,說:「以後不要來煩我!」相當豪爽。於是乎我心裡就對支票有一種迷思:是不是有了支票簿,就可以刷出富甲天下的錢?

直至後來,我慢慢了解了銀行的運作後,才明白箇中玄機。本文將圍繞銀行卡類服務討論,以及如何教導小朋友這些卡的分類。

一、提款卡

又稱ATM卡,顧名思議就是一張拿來從ATM提款的卡。筆者認為教小朋友時,可以以「類比」來解說──以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例子來類比抽象的金錢、銀行世界。

提款卡,就好像一把鑰匙,讓你可以進入自己的小金庫(戶口)。而支票,就像一張便條,讓銀行職員在你的允許下,進入小金庫去提取特定金額,再將錢放到別人的金庫之中。所以,如果小金庫裡的錢不足以滿足便條上的要求,職員也不能無中生有般的再搬多「一千幾百」到別人的金庫中。

二、信用卡

相信這個名字對小朋友來說是相當熟悉的。「這是一張大人才能擁有,可以支付很多很多錢的卡。」而信用卡其中一個很重要,亦很具爭議性的功能就是透支──可以花掉金庫中現在還不存在的錢。所以,信用卡就像一張借條,寫下了某人某時某地因某事向銀行借了若干金錢。而為什麼銀行願意借錢給借款人?就是因為信用──銀行相信借款人會償還款項。而信用是來自借款人的收入、職業等條件,因此「一張大人才能擁有的卡」一句,雖不中,亦不遠。

三、預付卡

預付卡這個名字相信小朋友會比較陌生,但其實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早已熟習如何使用預付卡。顧名思義,預付卡中的錢是預先繳付的,所以持有預付卡之後,還需要為其增值,所能完成之後的交易。其實小朋友日常生中使用的八達通,就是一張預付卡。

不過,八達通所能支付的平台不多,所以大多以其為作支付交通費用之用。

另一邊廂,Mellow選擇的與Mastercard預付卡,則可以滿足「大人細路」在交通以外的消費需求。受理Mastercard扣帳卡的商戶均同時接納Mastercard預付卡。不論購物或日常消費,在充值預付卡後,即可隨心所欲購買心儀產品或服務。


與信用卡不同,預付卡只能花費卡中的存儲,並不能透支。所以預付卡中的餘額不足時,交易便會顯示為失敗。因此,最對不用擔心小朋友在使用預付卡時,會因為金額過大的交易而招致不必要的損失。


綜合以上三種卡,三者皆需要有存款的支撐才能運作以及完成交易,而付款只是時間的問題。回應在引子裡對支票簿的幻想,支票之所以能無限量地「變」出錢來,皆因戶口中有錢;同樣道理,子女之所以有「無限量」的經濟支援,亦都是因為爸爸媽媽的付出。故此,不想子女視你為ATM卡,便要從小灌輸一些「付出與收穫」的道德給他們,以免有不勞而獲的狂想。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新年學理財】參加免費親子財商桌遊派對 贏走兩套原創桌遊

【理財好時機】小朋友新年利是要上繳?爸媽先做3件事!

【從小學理財】培養新世代的數碼理財素養

【美國加息】2023年加息事件簿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