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身邊朋友的非正式統計,小朋友大多喜歡造麵包、吃麵包。也難怪的,麵包口味多變、造型千變萬化,鬆軟香脆口感任君選擇,兩歲至八十歲也能吃。麵包店成行成市,但剩餘麵包其實也多得誇張。單以本港某連鎖麵包店舉辦的「剩餘麵包捐贈計劃」為例,九年間捐贈超過470萬個麵包,可想而知若推算全港,麵包棄置的數量可謂天文數字。
麵包變啤酒
雖然香港沒有正式的棄置麵包統計,但英國國家統計局就有數據指,英國平均每天有2400萬片麵包被丟棄,相等於總生產量的四成四。解決麵包浪費,除了回收再捐助予有需要人士之外,亦可以用來循環再用。英國一間關注剩食的環保組織創辦人Tristram Stuart發現古代巴比倫人以麵包作為原材料釀酒,於是萌生創立一間以剩餘麵包作為手工啤酒原材料的啤酒品牌Toast Ale(https://www.toastale.com/)。
Toast Ale在2016年成立,雖然只生產四款口味的啤酒,但對環保作出的貢獻卻相當具鼓勵性。公司成立短短四年,已經拯救了超過195萬片麵包,即是相當於節省了42噸碳排放、用以種植穀物的17萬平方米農地,以及25萬公升食水。至於售賣啤酒所得的盈餘,則會作為支持對抗食物浪費計劃的營運費用。
(圖片來源:Toast Ale facebook專頁)
將消滅剩食類比消減垃圾一樣,透過回收升級再造,賦予「廢物」新的意義和價值,自然而然地產生銷售及宣傳點子,吸引不少歐美餐廳或連鎖超市與啤酒廠合作,建立忠實消費群,成就一套成功的商業模式。
拯救剩食 人人有責
香港似乎未有將剩餘麵包重新製作的機構或方法,但救包、救剩食的平台也不少。例如較為創新的救食平台「Breadline」(https://breadline.hkfoodworks.com/welcome)。
平台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譚迪詩成立,2018年獲十五萬資助,探討通過聯網方式收集城市剩食的可行性,開發的網上平台與本地大集團以及多間環保組織合作,以聯網方式收集集團旗下麵包店賣剩的麵包,再分發予有需要人士。平台以大數據形式收集店舖剩餘食物的資訊,讓收集麵包的義工一目了然地選擇就近自己位置而且未有人回收剩餘麵包的分店進行回收,不單更有效運用義工資源,亦能盡量讓更多麵包店的剩包得以回收。越多店舖或義工參加,「救包行動」的覆蓋率就更全面。
(簡單步驟便能成為救包義工,唯目前疫情關係,平台暫停營運 圖片來源:Breadline)
當消費與浪費成為我們的日常,要改變這種生活模式,我們可能要花上更大的氣力去彌補。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有宜居的未來,我們還需要多些創意又實際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