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拔•法拉維(Robert Farrell)曾為美林證券首席技術分析員,專研投資者情緒、市場心理。他於1957年入行,逾半世紀的經驗,歸納成十項操作法則,自有其參考價值。很多人都曾引用這些法則,再加以闡釋。筆者也效法各路前輩,解釋寫在下文括號之內。
1. 隨時間流逝,市場通常會回歸均值。
當出現極端走勢,通常都會折返。(早前介紹過的費雪(Ken Fisher),據他著作中的數據,不同的資產類別、板塊,以致投資風格,領導者不停在更替中,花無百日紅。)
2. 出現向某一方極端走勢,通常會引發反向的極端走勢。
市場的基準,大概就像一條橡筋,只要向一邊拉得太遠,價格始終會被拉回來,甚至向另一方狂奔。
3. 沒有「新時代」這回事,極端走勢不會永存在。
不論眼下最熱門的板塊是哪一個,最終都會步向過熱,然後回歸均值,再出現反向的極端走勢。每次熱潮發展,都會有「這次不一樣」的說法。然而,人性卻是永遠一樣。
(務必記存的一條:沒有任何板塊,能夠成為例外。2016年一度紅得發紫的防守股、公用股、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以及2018年的FANG,莫不如是。切記!切記!)
4. 拋物線式的升勢、跌勢,往往超乎想像。可是一旦出現修正,也不會僅僅轉為橫行。
熱門板塊大升後,不要期待能有「高原現象」。因為持有者要賣出,方能鎖定利潤,結局必然是大幅調整。(請參考Bitcoin及眾大麻股的圖表。)
5. 散戶多在頂部買入;底部則極少。
有反向思維的投資者,可靠留意人氣指標圖利,例如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的調查。
2016年五月,曾於「美股零距離」節目中,指出AAII數據顯示,少於20%散戶看好後市,最終不到兩個月,標準普爾500指數果然創下新高,後累升兩年多。
6. 恐懼與貪婪的力量,遠大於長期決心。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可能是自己。
7. 當股票普遍上升時,市況最強;若僅剩小數藍籌股上升,則市況最弱。
除了股價本身,也可留意市寬指標。
8. 熊市有三大階段:暴跌、反射式回升,及因基本因素轉差而持續走低。
9. 當所有專家的預測,口徑一致,往往是相反情況出現之時。
例子:2016年所有專家(包括隊長)幾乎一致的預測民主黨希拉莉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而共和黨特朗普當選,股市會一沉不起。結果估錯,影響也估錯。
10. 牛市比熊市有趣。
因為多數投資機構,都只造好,及被逼滿倉持股。如果大家不在此限,則可嘗試利好這種彈性,無須於熊市時和指數競賽,但求輸少當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