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日美股,極度強勢,但身邊極多朋友,仍猶疑不決。不斷被問,應該何時買入強勢個股或ETFs?
傳統做法,股評人應化身成傳道人,不斷用最激昂的語言、撰寫所謂「抵死幽默金句」、幫股票改些極具氣勢的花名外號(例如:「衝衝子股」、「夢想股」、「野獸股」、「彩券股」),振奮股民士氣,鞏固眾人信念。
可是此舉,副作用極嚴重。聽著聽著會演變成一種迷信,認定愛股永遠只升不跌、好景連綿不斷。實則企業老化、大市入熊,猶如生老病死,根本無可避免。一旦長年累月自我洗腦,無論如何都不肯離場,帳面盈利最終只是南柯一夢,甚至倒輸作結。
近年見過大量悲劇,反覆重演:股價剛跌數%,股評人意氣風發,揚言「別對股價起伏,太過敏感。」到下挫一成,鼓舞粉絲加注;接著股價再下一「成」,八折奉還時,或沉默不語、或顧左右而言他。要股價從高位大跌30-50%後,股評人方面對現實沽貨,然後反轉豬肚,狠批舊愛股如何不濟,卻鮮有自省風險管理手法的罩門。
建議各位,參考神級交易員、《超級績效》作者米奈爾維尼的做法。他的持股非常集中,一支股票可能佔組合達15-25%。若然看錯,損失可以極大,如何管理風險?他所教授的方法,名為tip-toeing,意即試水溫。散戶應市,多走極端,一是一股不買,持倉為零;一是注碼全押,以免「走寶」。由於一旦全押,盈虧很大,心理壓力自然大增,每每令人躊躇不前,難下判斷。
米氏手法,是先動用資本的15-20%進場,即使持倉立馬下跌10-20%,組合虧損也僅為1.5-4%,要收復失地,尚未算「不可能的任務」。那何時才增加注碼?當投入的先頭部隊得手,已有帳面利潤,操作順暢,例如對上數次交易,都能成功命中,才逐步由投放25%資本,增至50%,如此類推。仿如駕車一般,由一波、二波、三波,逐級推上。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無須依賴預測,因為預測多有失誤。反而應根據本身倉位的狀況,「贏谷輸縮」-- 贏不到,請別再谷。例如小注出擊之際,已頻頻碰上拼多多(PDD)式,跳空大跌的慘劇,那絕對應盡快轉回持有現金;相反,當頻頻得手,有利潤墊底,即使利用槓桿,放大勝果,亦無不可。
先小注試水溫,一可克服牛市初段的「畏高症」,解決拖拖拉拉、不敢上車,徒然錯失整個牛市的散戶老問題;二來操作順遂時,注碼放大;屢戰屢敗時,則注碼縮減,如此一來,組合的最大損耗(drawdown)必定有限,回報的複式效應才得以發揮。這正是米氏回報,高得無可再高的秘密。操作不順,只傷及皮毛;「氣吞萬里如虎」時,則大注出擊,盡食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