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上一篇文章已經講過,大灣區的前世,就是『珠三角地區』,而『今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Greater Bay Area)。大灣區就是包括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大灣區的人口大約是7000萬。
我以前曾經住過英國首都倫敦(London),那時倫敦有三個機槍,倫敦希斯洛機場(Heathrow),倫敦格域機場(Gatwick)和倫敦魯頓機場(Luton),他們分別位於大倫敦(Greater London)的西,南和北部。在初時,這三個機場的經營模式相近,引致大家惡性競爭。對旅客來說,三個機場的航班信息也非常容易混淆。可是在2000年之後,英國政府要求整頓倫敦三個機場的分工。現時他們的分工,是一個主要經營來往亞洲和歐洲的國際航班(Heathrow),一個主要經營廉航(Luton),另一個主要經營英美的大西洋航班(Gatwick)。這樣的分工,令到本來非常繁忙的倫敦希斯洛機場(Heathrow)可以有減低飽和度,同時亦有效分流到英國倫敦的旅客。
其實現時大灣區的概念,就好像英國倫敦的三個機場一樣,要分工合作。香港在大灣區建設的角色就是要香港為加強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當中以香港為區內的『金融中心』為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在大灣區其他的地方,還未有成熟的金融人才為軟件。同時,香港這個『資金自由港』也可以為大灣區甚至中國和世界進行融資。
所以根據這個『分工』來說,長遠香港的招牌,仍然會是而金融業為主。好了,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要指出,在香港上市和做生意的金融機構,長遠來說,會是有很樂觀的前景,特別是一些聚焦在大灣區的銀行或保險股,都會受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