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6.9K

月供法與恆指的風險

早幾星期,青冰寫過題為「盈富基金靠不住」的文章,誠蒙Babykingdom編輯早幾天在facebook再次分享,流量急劇上升,但在fb的留言,也有一點質疑,這激發了青冰再深入研究,用數據說話。其中兩點,是月供法及摸頂買入不同,盈富在月供法下表現應會較佳,另外就是分散風險的問題。

 

月供法,是理財概念中很重要的一個買入法,旨在以平均成本的方法,減少捉錯入市的時機,持之以恆更可以有紀律地逼自己儲錢,青冰絕對認同這個方法,適合唔貼市又對股票認知不多的散戶。

 

早前用2007年摸頂價跟2018年比較,是有點私心的,但並非搬弄數據去寫文章,個私心其實係,會慳返唔少時間啊,用彭博資訊機,有一個功能,輸入日子及相關股份,就可輕易找到財息回報(Total Return),不需幾秒就可以見到數據,但月供法,青冰也花了一點時間去找也找不到。無論是月供或摸頂買入,重點也是手持股份的表現,拉低持倉成本,當然有助表現,但這不一定是致勝的全部,有些股份,無論是月供法或摸頂買,都係跑贏的。

 

為了找尋真相,只能動手自己做。假設我們從200710月底起開始月供一千港元,每個月底用收市價買入,直至今年的10月底,而目標股份就是盈富基金(2800)及中電(0002)至於煤氣(0003),因為四叔每年都十送一紅股,現在看到的歷史價已除凈,用月供法去計只會扭曲結果,所以唔搞喇。

 

這段時期共有133個月,換言之,這些年來共付出133,000元,月供買入了5935股盈富及2034股中電。以10月底的收市價來計,這批股份分別值148,672元及178,788元。兩者都比133,000元高,即係既儲到錢又有回報,YEAH11年來亦都收咗唔少息,盈富有29,520元,中電更有33,180元,照咁睇中電仍然係較優勝。不過青冰亦發現,由去年9至今年5月,盈富的總貨值係比中電高,這也不難理解,牛市高峰時,指數理應跑贏公用股,反之亦然。

至於分散風險,這個真的是難有結論的課題,財務學上,在組合中加入更多股票,必會將波幅降低,風險相對於單一股票低,青冰非常認同,更不是叫大家一注獨贏中電,在上一篇文章,也介紹了香港電訊(6823)及匯豐(0005)而戰友們亦須留意,以為恆指有50隻股,風險較低,實在是錯覺,青冰前文亦有提及,現時恆指比重中有48%為金融類股份,當中大部分是內銀內險,咁側重單一行業,是否平衡,留待戰友判斷。

盈富的確是派息穩定,自2000年以來,平均有3.24%股息,最近幾年個平均數更接近3.5%,除了有賴公用股夠穩外,內銀股亦是主要來源,不過只要你回看20102011年間,息率曾急跌至約2.6%,當年是內銀股最黑暗的時期,股價表現差仲要供股,至2011年尾息率雖急升至3.5%只係恆指大插而已。所以作為食息的盈富股東來說,對內銀真係又愛又恨,往後亦只希望佢咃唔好爆煲喇。

恆指過分集中在金融,是既有風險,但日後還有一個潛在風險,就是納入同股不同權的股票,如戰友有留意股市,小米(1810)及美團(3690)業績波動,後者上周公佈的業績更勁蝕800,對於穩健的投資者,一定避之則吉,好可惜佢哋市值全部幾千億,以現行恆指的選股方法,只要接納同股不同權的股份,他們必成藍籌,屆時盈富好穩陣的固有想法,或需要重新審視。

作為一個均衡的指數,恆指唔算合格,戰友可看看美國科技龍頭股FAANG,五大股份全部從高位跌逾兩成,技術上走入熊市,但道指及標普,只從高位跌了一成,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也只是回調14%,當然你仍然可以拗美股剛見頂,他朝君體也相同嘅,但講分散風險,三大指數比恆指優勝,應無異議。

 

所以,多找數據做功課,跳出固有的框框,的確有助自己作多角度思考,長遠而言,在投資路上必有裨益。


Fb個人專頁 http://www.fb.com/chingbing888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理財個案2023】投資美股港股想3年擁$100萬

【理財個案2023】34歲辭工出去闖?

【理財個案2023】股票組合大重組

【理財個案2023】以租養租 3年買多層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