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

2.4K

香港山雨欲來的『加息』

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救市方案,其中包括「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2015年年底,美國講QE有機會完結,開始加息,QE不再。

QE退市其實已講了很多年,第一次講是2010年,那年我叫身邊的朋友如果想買樓,就是時候了。有些沒有聽我的建議的朋友,他們正正是憂心政府出招和開始退市(加息),所以變得猶豫了,然後就錯失了大好良機。之後的幾年,他們又給退市的新聞一次又一次地嚇怕了。等待又等待,現在已是等了四、五年了,還是未有開始退市。

事實上,美國聯儲局說起碼要經濟有所起色,才會退市。近代歷史有一個例子,日本在90年代便開始QE了,到現在安倍晉三上台後,把QE的規模不斷加大,20多年了,還未退市!

假若你是早知早覺,又或熟悉金融原理,就很容易知政府「印銀紙」,必定衍生通脹週期。引伸出來的結果亦已經發生緊。我認為不少人在過去幾年都沒有去佔領實質資產(如黃金、物業),正是他們不明白印銀紙的後果。就算有部分人表面知道QE是甚麼,也而不知道該如何行動應對。

但自從2017年,美國新任總統 - 特朗普總統上任之後,說了這麼多年狼來了的故事,終於開始實現。2018年年初,特朗普總統上任一年之後,他委任了Jerome Powell(鮑威爾)作為聯儲局主席,他之前曾經反對2012年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所以是一位主張收緊貨幣政策的聯儲局主席。他的上任,也代表著以往一段長時間的『低息』或『平錢』時代已經畫上了句號。由『寬鬆』到『緊縮』經過了10年時間。現在已經是2019年,『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這個名詞已經是過去式,反而這個字的相反詞:『量化緊縮』卻每天在財經新聞上跑出來。究竟『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又是什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量化緊縮』就是當經濟過熱時,去穩定經濟,免得過熱會形成泡沫而爆破。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借錢的成本,即是『加息』。加息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供樓還款會增加。

另外,很多做生意的人都會向銀行借貸,好讓他們的資金可以做到最大的發揮。但是由於借貸成本的增加,可能會影響他們借貸的意欲,以致他們減少人手或分店數目,引申出有人失業(裁員)和舖位棄租,這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其實,過往10年,全世界的QE已經悄悄變成QT了,不單是美國,還有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到已經停止了QE,那麼我們香港呢?2018年的9月尾,香港也是12年來首次加息,雖然加息幅度輕微,但是在方向來說,已經意味著香港也很可能開始QT了。這麼,我們的投資取態應該怎樣?我覺得應可以用審慎樂觀去對待這個時間,不過,應該著重『審慎』多於『樂觀』!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理財個案2023】港股美股配置方案

【理財個案2023】家人留下各類股,怎決定去留?

【家庭理財】家長計劃為小朋友買教育基金 網民:唔知追唔追到通脹?

【理財個案2022】提早還錢的決擇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