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特別安排,包括在家工作及停課等,不僅為香港帶來新常態(New Normal),亦對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經歷一波又一波的疫情,「精神海嘯」的危機在本港愈見嚴重,故精神健康基金會於今年8月特意進行調查,研究港人在第三波疫情期間的壓力指數、疫情對社交及家庭關係的影響及求助態度等。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暨精神科專科丁錫全醫生指出:「在逾3800名受訪者中,有超過3成認為自己的壓力指數高。」是次調查亦發現家人和朋友的支援在維持精神健康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關懷是良藥
疫情期間上學及工作方面亦與以往有別,例如:停課及在家工作,可能令父母與子女需24小時共處,這些特別安排或會對家庭關係造成一定影響。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指疫情期間家庭關係變得融洽。超過7成受訪者更表示朋友和家人的關心能有助他們面對疫情壓力。
丁醫生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關懷,是抒解壓力的良藥,包括朋友及家庭關係。」透過與朋友及家人溝通,我們有機會分享正面訊息或經歷,有助建立自我價值及歸屬感,以及適時提供情緒上的支援及互相支持。
籲適時求助 否則或致嚴重情緒病
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認為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無故感到擔憂、忐忑不安及難以放鬆,學習或工作壓力亦有增加。另外,約4成半受訪者認為疫情期間易感孤單,逾半認為社交距離對他們造成困擾。丁醫生提醒,若持續在高壓下生活,可致嚴重情緒病,如抑鬱症及焦慮症,受到情緒困擾的人士應適時尋求幫助。
是次調查亦分析了阻礙不同年齡組別求助的原因,結果顯示,18至40歲的組別都表示不想他人知道自己求助,並較傾向選用電子或網上平台服務尋求支援。丁醫生認為疫情下的「精神海嘯」危機使人擔憂,故望能透過調查,研究如何可以幫助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港人,以及研究提供線上精神健康服務(如輔導及治療)的可行性。
丁醫生呼籲:「大家應細心留意自己或家人有否出現情緒困擾的身心症狀。若有需要,應尋求專業人士意見。」他亦寄語,誰也會有情緒失落的時候,不要因感到尷尬而放棄求助,否則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情緒病。
焦慮患者不孤單
香港疫情爆發第三波,對本身患有焦慮症的Rachel有進一步負面影響。她憶述有一次見到一位婆婆除下口罩打噴嚏或咳嗽,甚至吐痰,她當下十分警惕又徬徨。Rachel後來出現明顯焦慮症症狀,如心悸、食慾不振,既擔憂又忟憎。
加上在家不停看疫情相關新聞,使整個人非常繃緊,長期處於焦慮狀態。Rachel表示與人傾訴有助平伏情緒,覆診時會將擔憂盡情與醫生分享,而家人、朋友及男朋友亦擔當一個重要角色。除親友及伴侶外,Rachel亦在網上平台分享,透過適量社交溝通了解自己,有助處理情緒,亦能從中找到同路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精神健康基金會抗壓特質自我評估,詳見:http://www.hkmhfsurv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