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的我總是喜歡每天早上在孩子旁邊閱讀報章、育兒書籍或網絡資訊等,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閱讀。不知不覺間踏入四月份了,從沒想到本月七日我在網絡上見到一個十七歲男孩在上海盧浦大橋上放棄自己生命的故事。這使我感到非常難過和無奈。最意想不到的是這故事在我腦海中不斷地浮現着,我不禁感嘆一個媽媽親眼目睹自己孩子離世一刻的悲哀。這些年有幸能當上媽媽,我才深深體會到做父母真的不容易啊!我們作為父母明明是愛自己的孩子,為何有些故事中的父母往往變成了孩子眼中的陌路人,甚至是仇人呢!此時此刻,我感恩的是在孩子成長路上一直都有老公作我的同行者。在我們一起看電影《沙贊!神力集結》的時候,電影中的人物讓我看到阿德勒「正向教養」的重要性。它指引我實行一個溫柔且堅定的教養方式去讓我每天的媽媽角色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愛回家。

一個需要被接納的孩子 —— 泰特

電影的開始描述泰特在家裏一直被爸爸和哥哥揶揄、諷刺。可憐的泰特被家人視為廢物,經常聽到至親的家人羞辱自己的説話,例如:「You are never good enough. 你永遠都不夠好。」這好像被一把刀無間斷地割傷他的心。有時候,父母要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說話已經足夠了!過着被傷害的童年,泰特竟經歷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這發生在他一次坐車到爺爺家的路上,無意中被召到一個神秘地方「永恆之岩」,並遇上偉大的巫師「沙贊」。泰特一心想得到巫師「沙贊」的神力,並相信這是他在家人面前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機會。可惜泰特因未能通過考驗而沒有被巫師「沙贊」選中為接班人。在一瞬間,泰特被送回到車箱內,跟爸爸和哥哥在一起,繼續不被家人接納的生活。這驅使到泰特情緒激動,而至他完全失控,最後更鑲成車禍。

由此可見,一個從小到大都難以得到家人接納的孩子是無法從家庭裏獲得歸屬感。這正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提到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受挫折的孩子。泰特就是一個例子。他對魔法球的依賴和迷戀正是表現出他內心深處需要着一份被接納的感覺。年幼的泰特對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他腦袋裏藏有無限的問題和想法。可惜的是他爸爸沒有與泰特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泰特由於害怕受到爸爸的批評,甚至責備;而為了避免受到爸爸的言語傷害,他就選擇了問魔法球問題。從「永恆之岩」回到現實,泰特情緒失控,這背後的真正訊息是:「我只是想在家裏得到歸屬感。」其實要讓孩子長大後不會像泰特一樣誤入歧途,父母不但可以從「正向教養」中學會解讀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真正的訊息,而且可以處理他們心底裏潛在的信念。父母應從小到大與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的點滴,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

一個需要被關注的孩子 —— 比利

比利在一次坐地鐵回家的路上,偶然間走進了真正捍衛者「沙贊」巫師的永恆之岩。「沙贊」選定了比利為他的接班人,更將自己的神力傳給他。比利在轉瞬間由一個普通的十五歲少年變成了一個充滿神力的超級英雄。回家後,比利開始在好朋友佛迪的陪同下發掘自己身上所潛在的神祕力量。他和佛迪把每一個超能力的發現都錄影下來並通過社交網絡發放出去,讓大眾都認識他。他更喜歡在商場裏為別人的手提充電,甚至在廣場上為途人作閃電表演。比利出位的行為和動態頓時成為全城熱話,這表現了他需要別人的關注。

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每一個孩子都希望獲得關注。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當孩子需要過度的關注時,他們就會不期然地做出父母眼中惹人厭惡的行為(例如:嚎哭和發脾氣)來獲取多些注意力。這時,父母往往會被孩子的不當行為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都會以打罵或嬌縱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而獲取短暫的「好孩子」效果。只可惜的是孩子停不了做惹人厭惡的行為,使父母長期處於持續長久打罵或嬌縱的惡性循環。當父母學會了「正向教養」,他們自然會明白到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真正的訊息是尋求歸屬感。父母最好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並將孩子犯錯當成一個學習機會,從而重新指引孩子用正確且良好的方式來獲取關注。

一個需要被專重的孩子 —— 佛迪

回到電影故事裏,比利一開始只把自己的秘密跟寄養家庭中的英雄迷弟弟佛迪分享,並一起去發掘他身上所潛在的神祕力量。當中,佛迪的好奇心不但驅使他幫助比利發掘潛能,而且推動他和比利去嘗試成人世界的事物(例如:喝啤酒)。在過程中,佛迪雖然視比利為自己的好朋友,但他為了在學校裏爭取同學的尊重,他放棄保守比利秘密的承諾,大膽地公開自己與「沙贊」的朋友關係,並揚言帶「沙贊」到學校和介紹「沙贊」給同學們認識。這件事破壞了佛迪和比利之間的友情,也描寫一個孩子需要被尊重的例子。

佛迪因為自己身體有缺陷而不能隨心所欲,所以他內心的深處一直都渴望得到一種平等的對待。尤其是當同學們拒絕或戲弄他時,他的自尊心就更受傷了。因此,佛迪很喜歡英雄人物,陶醉於英雄背後的超凡力量。這想法源於他渴望自己是被需要的,而不是被照顧的或被同情的。阿德勒學派的家庭教育觀着重以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父母應顧及和維護孩子的尊嚴,避免讓孩子每當犯錯時都要受罰而感到挫敗,引發偏誤的觀念,進而產生不當行為的動機。父母只要多鼓勵孩子,運用孩子犯錯的時機去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技能,就能及早預防孩子的不當行為。

後記:

電影中的人物有沒有讓當父母的你想起自己身邊的孩子呢?當孩子的行為不當時,你會怎麼做呢?「正向教養」會怎樣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呢?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 又被譯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嬌縱的有效管教孩子的方式。它源於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鲁道夫·德瑞克斯的研究工作。在八十年代,一位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博士寫了一本書《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 作家長的教養指南,並幫助他們培養出自律、負責、合作的孩子,最重要是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技能。只要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性格和需要,父母就自然會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

圖片: 《沙贊!神力集結》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