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孜孜升讀K1,開始坐褓母車上學,即是說,3年送孜孜返學的日子要結束了。感覺上如釋重負,因為每天一早起床張羅出門趕巴士,實在很辛苦,尤其大熱天時,我倆常常大汗叠細汗,粧也溶掉(所以漸漸不化粧);
但感情上卻是滿滿的不捨,因為眼前這個依賴自己的小人兒,要開始踏上獨立之路,緊緊拖著他的手要學會放鬆一點。那份既開心又不捨的矛盾心情,只有父母才能體會。
孜孜一個月大就開始上育嬰園,他出世時8磅9,留院催生兩天兩夜,第三天才有丁點動靜,再打催生針等了足足12小時,最後宮頸開不夠要剖腹出世。照顧了一個月不到,我左手兩手都相繼「淪陷」,得了媽媽手。
剛開始時,我每天用BB車帶他坐地鐵返育嬰園,途中要經過一道行人天橋,要托起BB車上廿多三十級樓梯上橋前往地鐵站,而下車的地鐵站也恰巧沒有升降機直上地面,於是又要再托車上廿多三十級樓梯到地面。現在回想,以往連水樽蓋也扭不開的我,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切,我實在不知道。若說媽媽為了救受困孩子能抬起汽車,我信。
到孜孜三、四個月大,開始可以用揹帶,終於不用托車了,但負重位置由雙手轉移到媽媽的腰。每天用揹帶(不是hip seat)帶孜孜走同一段路,身貼身的親密感很好,但揹著十多磅的大西瓜,走路變慢了,小腿無間斷地累。到後來十個月左右轉用hip seat,一直用到歲半,每天揹著廿多磅的大BB上學,孜孜間或要扭計落地自己行(於是更慢),長期腰痠背痛,夏天時大人小朋友熱到變濕水鴨,實在是我生命中可一不可再的創舉,也是孜孜與我的bittersweet私密回憶。
每天趕著湊孜孜回園,下班又要準時離開公司趕去接放學,否則便要外公幫忙。那時的感覺,是一天返三輪工--上班前第一輪,上班時第二輪,下班後第三輪,每天都在點與點之間趕趕趕。實在要感謝家人的幫忙(特別是有力出力,有汗出汗的外公),還有上司與同事們的體諒。
去年9月孜孜入N班,我繼續每天帶他上學。還記得開學首兩三星期,他在課室哭著找媽媽,每天上學都帶我遊花園,一時扭計要到學校旁的公園玩,一時就要兜路行大圈,每天上學猶如麻鷹捉雞仔;到近三個月,孜孜自覺「大個仔」,每天幫忙帶路,令我哭笑不得。
孜孜一天一天的長大,特別是近兩三個月,不論是身體動作、語言和情緒方面都顯著進步,作為媽媽,當然高興,也非常為他自豪,但同時又捨不得他大得這樣快。面書偶爾傳來當年今日的舊照片,我現在仍記得第一次看到他打針時的心痛;第一次埋身餵奶的戰兢;第一次看見他笑時的心甜;第一次聽到他說話(竟然是「OK」!?)的爆笑;第一次他叫媽媽的滿足;第一次他自己行的蝦碌;第一次他成功坐potty的自豪……
孜孜長大了,媽媽也成長了。以後媽媽會繼續和你一起經歷許多第一次,也是媽媽的第一次,不管是失敗或成功,媽媽也願意與你一同走過。這些有笑有淚有血有汗的回憶,即使他日你已忘記得一乾二淨,但媽媽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