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對家人來說其中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要應付患者的性情大變、行為異常,無論患者以前是一個怎樣有邏輯、有禮貌的人,患病後也會性情大變,做出許多令人無法理解的行徑,而且患者往往屢勸不聽,也不講道理。之前講解了案件一: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和情緒:3個常見案例與應對方法(上集),今次繼續帶大家認識患者較常見的反常行為,以例子作為參考,希望幫助照顧者對患者有更多理解,以找出合適的應對方法。
案例二:多日不換衣服、不願洗澡
有些認知障礙症患者會經常忘記自己是否已經換衣服或洗澡,而很多時因為出於自尊心和面子的關係,他們會非常抗拒他人的管束,所以當照顧者讓他們梳洗時,他們也會相當抗拒,結果導致家人之間經常爭吵。
應對方法:
面對有這種行為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時,家人無需將患者當成小朋友看待,以免激起他們的反抗心理。家人可嘗試一邊與患者聊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或陪他們唱喜歡的歌,再一邊引患者到浴室洗澡,讓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的狀態。有時患者會堅持不願換掉已穿着多時的衣服,這時照顧者不宜與患者爭論,口頭上可先行答應,以安撫他的情緒,然後悄悄地收起舊衣服,把新衣服放在一旁,讓患者不自覺地換上。
案例三:收集大量雜物囤積在家
許多上一代的老人家年輕時都經歷過苦日子,所以患上認知障礙症後,其節儉的性格也會表露無遺,他們或會收集許多舊報紙、舊衣物等雜物,不捨得扔掉,結果得滿屋皆是,甚至會產生臭味或滋生細菌蚊蟲。然而,認知障礙症患者因為腦部退化受損,所以性格容易變得固執,總會堅決不讓他人丟棄家中堆積如山的雜物。
應對方法:
照顧者可先向患者表達理解,嘉許他們節儉的美德,並提出希望與患者一起將東西收拾整齊,如果有用的東西就留下來,如果真的沒有太多用途,而又會滋生細菌蚊蟲的物品便丟掉。照顧者可與他們約法三章,容許他們儲存一些物品在一個特定的空間。要記住,由於這類行為牽涉到患者的根本價值觀,所以不能一時三刻便改正行為,需要長期勸導,才能逐步改善。
對於不少有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的家庭而言,許多人都會感到不知所措,不知從何入手,繼而會產生無助、焦慮,甚至氣憤等各種負面情緒。這種時候,通常會提供以下幾個初步的實用貼士給家屬,讓大家有個概念,知道應該做怎樣的心理準備去照顧腦退化症患者。
更多文章:做好事前心理準備 給照顧者的5個實用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