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醫生 Paul Kalanithi 36歲時,有一個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及神經外科最高研究榮譽。
也和一位很成功的內科醫生結了婚,他被視為史丹福大學神經外科教授的希望。
然後,他發現自己患上第四期肺癌。
Paul 在傳記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中寫道:"診斷是直接的。" 傳記在一月出版,而 Paul 在上年三月離世。
這本書記載了 Paul 人生最後一年多的心路歷程,包括奉獻自己一生予醫療上的原因。"有什麼可以令人生更有意義呢?包括將面臨死亡和腐壞時。"
以下是 Paul 傳記中,四個有意義的見解:
1. 是由你去找尋自己的價值
當 Paul 知道自己患上末期肺癌,他不斷要求腫瘤科醫生給他預測壽命有多長,但醫生拒絕了。"如果有一個概念還有多少時間,會比較容易。還有兩年,我會寫作;還有10年,我會繼續手術和醫學。"
醫生叫 Paul 去 "找尋他的價值",但他感到了困難:"患病的問題是,當你正在當中,你的價值會不斷改變。你嘗試去摸索什麼對自己重要,而你會不斷有所發現。"
Paul 曾經短暫回到神經科學的工作,但慢慢轉到了家庭上,然後寫作。雖然死亡令他生命縮短,但從轉變中,他重塑了自己的價值。
2. 我們都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部份
當 Paul 以病人身份回到醫院時,他看到平時穿上醫生白衣時,所看不到的事。"人類的知識不局限於一個人,和別人及世界建立了關係時,知識就會增長起來,而且永不會有完結。"
就算曾經獲得醫學上的榮譽,當成為病人後,Paul 更了解病人和他們家庭的難處。
3. 沒有人是 "應得的"
作為醫生,Paul 忙於解答病人問,給病人治療。遇上不聽勸告的病人,他想到的是,這些你應得的。
直到一位醫科同學在車禍中喪生,Paul 才明白,沒有人是應得的。"我的最高理想,不是要拯救生命,每個人最終都會死亡的。要做的是,要指引病人或家人去了解死亡或疾病。"
4. 人生並不是為了躲避痛苦
在 Paul 人生中的最後階段,兩夫婦在討論要不要孩子。太太問,要跟孩子道別,會不會令 Paul 的死更痛苦,Paul 的回應是:"如果真的痛苦,不是更好嗎?"
人生並不是為了躲避痛苦,而結果,Paul 和女兒 Cady 的關係,是傳記中的支柱,是他人生最後階段的燦爛時光。
"你為一個瀕死的人的日子,載滿了喜悅。這種喜悅在一直以前,我是從來都不知道的。這種快樂,沒有令我更貪婪,想得到更多,就這樣子靜止下來,我已心滿意足了。在這一刻,這是最重要的東西。"
Source: What A Neurosurgeon Learned About Living After He Became Terminally 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