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開學,但坐立不安的,又豈止是背著書包的小人兒?許多家長的忐忑情緒也日益浮現,特別是對於子女初次踏入幼稚園的家長而言,心情更是複雜。我們經常關注孩子的適應情況,卻往往忽略了家長自身的情緒需求。家長的焦慮,多源於對孩子校園生活的種種擔憂,包括起居飲食、學習狀態乃至人際交往。適度的焦慮並非壞事,但若長時間深陷其中,便需採取應對策略。
家長焦慮爆表?5大徵兆你中了幾項?
開學帶來的轉變,對家長而言無疑是一場心理與體力的考驗。或許你已經出現了以下焦慮訊號:
1)「無限Loop」式擔憂轟炸: 腦海中反覆出現擔憂,如「佢喺學校喊緊?」「食飯咁慢會餓親?」即便收到老師的報平安訊息,深夜躺下時憂慮又再度襲來,輾轉難眠。
2)情緒如「過山車」般不受控:看到小朋友放學笑容燦爛便欣喜若狂,聽聞功課有困難或同學摩擦,心情瞬間跌至谷底。小事易使情緒波動,眉頭緊鎖,情緒波動寫在臉上。
3)瘋狂「監控」模式啟動: 手機成為焦慮源頭,頻繁刷新家長群組及學校App,看到活動照片便放大搜索子女身影,深怕漏掉任何動態。放學接人必提早半小時駐守,深怕錯過任何動態。
4)「完美主義」怪獸出沒:手冊需抄得如印刷體,書包必須整理得如陳列品,課外活動排得密不透風。未達標即自責「做得唔夠好」,無形中將壓力轉嫁至子女,全家疲憊不堪。
5)忽略自己「SOS」訊號: 長期疲倦、失眠、食慾不振,甚至莫名的頭痛與胃痛,總歸咎總歸咎「天氣轉」或「唔夠瞓」。實際上,身心正在發出求救信號:你太忙,忙到忘記關心自己!
3招擺脫開學焦慮惡性循環
如果你發現自己「中咗」上面幾項,也無需驚慌,這些反應其實相當普遍。面對開學帶來的變化與壓力,家長可以留意以下幾點,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1)覺察與接納:壓力不是你的錯!
首要的一步是覺察自己的焦慮與壓力。不必否定或責怪自己:「點解我咁冇用?咁都頂唔順!」要理解,這份緊張與擔憂源自於你對小朋友的愛與責任感。接納當下的情緒,無需批判,有助減輕情緒負擔。
2)設立界線,給自己「抖氣」空間!
子女上學後,其實是家長重獲「Me Time」的寶貴機會!安排一些專屬自己的休息時刻,哪怕只有15分鐘也好。關鍵是,這段時間要真正「斷線」:離開家長群組的轟炸、收起學校App,暫時不考慮家務。記住,你不必24/7待命,家長也需要有適當「充電」!
3)尋求支援,你並非孤軍作戰!
育兒路上需要有共同打拼的「戰友」,嘗試與伴侶或家人坦誠分享你的擔憂與壓力,或尋找志同道合的家長交流。如果發現焦慮情緒持續長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食慾或睡眠,或經常難以控制對子女或家人的情緒,便應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開學確實是全家總動員的「大Project」。小朋友需要時間適應新老師、新同學與新節奏;家長同樣需要時間適應子女不在身邊的日常,學習放手,並妥善處理內心的憂慮。記住:只有家長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