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2.8K

【停課不停學】「繪畫實驗」學如何不扼殺小朋友的興趣

教育局宣布最早4月20日分階段復課,又再把復課的時間押後。小朋友表面上對此表示咨嗟嘆息,但可能內心裡欣喜若狂。但往好的方向去想,小朋友現在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所喜歡的事了。每念及此,總令人深思,為何小朋友總愛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而不「的起心肝」去做一些好事?他們對一件事的愛恨,是因為什麼呢?

雷波(M.R. Lepper)和格林尼(D. Greene)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首先,他觀察學前兒童在小息時在教室內的活動情形,並記錄小朋友在繪畫上所花的時間。接著,將他們隨機分派到下面以下三種情境:

1)預期獎賞-研究人員向小朋友說明,只要畫畫,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

2)不預期獎賞-研究人員只要求小朋友畫畫,並沒有提及任何獎品。但若小朋友畫畫,就可得到一份和第一組相同的獎品;

3)沒有獎賞-孩子畫畫後,並不會得到任何酬賞。

二個星期後,研究者再觀察小息時小朋友繪畫的時間。結果第一組孩童新花的時間少於其他二組,而對畫畫的興趣也低於最初觀察時期的興趣。問第一組兒童為什麼以前常畫畫而現在較少畫畫時,這一組兒童會回答:「以前是因為想得到獎品才常畫畫的,」而將現在較不常畫畫的行為加以合理化──我現在不要獎品了,也不需要畫畫。由此可見,不合理的獎賞有時反而會帶走原本在遊戲中所享有的樂趣。

這個現象雷波(M.R. Lepper)和格林尼(D. Greene)稱作Overjustification(一般譯作「過度辯護」,有失公允。若譯作「錯誤歸因」,則更能包涵其要義。)這個理論認為小朋友原本可能因為一些內在動機(如好玩,有趣)而在熱衷於某行為,但若之後加入一些不合理的外在動機(如獎勵、分數),小朋友則會傾向於過分重視外在動機而忽略內在動機的歸因。簡而言之,他們會以為自己會做該事,是因為獎勵,而不是因為對該事的喜愛。

重要的是,這個研究反對的是不合理,而非反對獎勵。那些不合理、不必要的外在獎勵,將扼殺掉小朋友的興趣。

至於如何才可使獎勵發揮其用處,何時何事才應該給予他們獎勵?我們留待下一篇文章再論。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BB保險】愈早買愈安心?點幫小朋友揀保險?一Click比較全港醫療、危疾、儲蓄保險計劃!

【精明爸媽】加息週期重臨 2招做好理財 教你零成本賺7千元!

【年尾結算】5樣開支最易使大咗 兩招助你應急做好預算

【從小學理財】開學有咩使費?細路都要識計!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