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7

6.4K

何謂「積極」管理強積金?

自強積金推出以來,積金局及業界都不斷提醒強積金成員應積極管理帳戶,以確保退休投資按預定方向邁進。然而,到底何謂「積極」?是否代表成員要頻密地登入帳戶監察,或是按市況轉換基金?積極管理強積金又對成員有何實際好處?

提起積極性,活躍於股壇的Danny同樣熱衷於強積金投資,幾乎每天都會登入帳戶查看,對自己的資產升跌及成份基金的走勢都瞭如指掌,甚至會頻密買賣基金以搏取短期利潤,他認為這便是積極管理。不過,在筆者眼中,Danny這樣做並不能稱之為積極管理,只是短炒行為,跟強積金的初衷背道而馳,而且更可能促成不明智的投資決定,影響日後退休生活。

積極管理不等如頻頻換馬
首先,成員需明白,強積金有不同類型的基金,基金經理會按策略按比例投資於股票、債券、短期有息貨幣市場工具等不同資產,加上各成份基金聚焦的市場也可能不一樣,因此每隻成份基金的走勢會受很多因素左右,並不如買賣本地股票般只集中單一市場及資產。

基金以「未知價」買賣
即使是香港股票基金,其走勢或會與港股較為相近,但成份基金投資於一籃子的股票,加上該類股票多為表現相對穩健的大藍籌,因此基金單位的價格一般也會較單一股票的來得穩定。同時,強積金的成份基金買賣有別於股票,正如零售基金一樣,強積金基金買賣是以「未知價」方式進行,即基金單位的價格要待收市後,經過計算基金的淨資產值後才能釐定。因此,Danny看到的基金價格是有延遲的,不能以股市的即時報價方式套用於炒賣強積金。

此外,Danny還應考慮到,投資者投資股市時,可透過衍生工具如沽出期貨合約或買入認沽期權以對沖風險。不過,成分基金都是與相關市場的表現直接掛鈎,當市場上升時,投資者才能獲利。假如Danny一旦「睇錯邊」,或會錄得嚴重的帳面損失。

半年審視一次已足夠
強積金是長期投資,保持紀律貫徹投資策略才能發揮平均成本法的效果。積極不代表要頻密轉換基金或登入帳戶查看,每隔半年審視強積金帳戶和了解資產組合表現便已足夠,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保持對退休投資的警覺性,以免「唔覺唔覺」束之高閣,將強積金投資遺忘,待日後發現投資的進度未如理想或是與個人退休目標時,要重整旗鼓及追回進度就會有一定難度。

至於是否要更換基金,則要視乎基金的長期表現,或是個人風險承受能力、退休目標等是否有所改變。最後,即使決定要調整投資策略,成員也要從長線層面出發,而非為捕捉市場波動而投機短炒,以免得不償失。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新年學理財】參加免費親子財商桌遊派對 贏走兩套原創桌遊

【從小學理財】培養新世代的數碼理財素養

【美國加息】2023年加息事件簿

【理財個案2023】投資美股港股想3年擁$100萬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